26年,我为祖国守边疆

——陆建合的戍边故事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26年太短,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26年太长,足以让风华正茂的青年,两鬓悄悄染上白霜。

26年时光,对陆建合来说,不仅仅是人生的一段刻度,也是他的整个青春。

陆建合,1975年出生,1994年12月入伍,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戍边26年。2007年、2014年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2013年被解放军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2020年1月起,陆建合任莘县人武部上校部长。他连续两年取得军分区岗位练兵比武指挥军官第一名,2023年1月被评为“省军区建设优秀个人”。

愿得此身长报国

阿勒泰,中国“雄鸡”版图最美的尾羽。陆建合就是在祖国这个西北边陲,从一头乌发,坚守到了鬓角变白。新疆军区阿勒泰军分区达尔汗边防连,位于中哈边境木斯岛山脚下。这里海拔约1400米,防区内木斯岛山地势雄伟突兀,最高山峰海拔为3800米。

因为处在风口的位置,这里最大风力可达到10级以上。每当大风来袭,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满天黄沙。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锻造了陆建合身上那股无惧无畏、誓死坚守的“戍边精神”。

“走不完的巡逻路,看不够的界碑。”第一次前往中哈1号界碑巡逻时的情景,陆建合仍然历历在目。中哈1号界碑,道阻路远,往返需要4到5天。

每隔一天,陆建合就要骑马上山巡护几十公里的边界线。山上“一天走四季,十里不同天”,跨越湍急河流是常有的事,风餐露宿更是家常便饭,经常性地碰到狼群、哈熊等凶猛野兽,还曾目睹军马跌落悬崖。戍边26年,他觉得每一次安全抵达都很幸运。

从当新兵开始,陆建合一直都是部队里的“尖兵”,各项军事素质考核始终名列前茅。1994年12月入伍,他在原36914部队机动步兵营步兵2连当战士,1997年3月入党。1997年,带着满腔感恩之心和一股子敢打敢拼的韧劲儿,陆建合考上了乌鲁木齐边防学院。在学院学习期间,他严格自律、刻苦训练,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军事课目考试。

毕业后,陆建合被分配到原部队,历任战士、排长、参谋、副连长、连长、副营长、作训股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凭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钻”劲、“挤”劲和“韧”劲,使自己成为排头兵。

2018年,时任副团长的他带队参加陆军“精武-2018”军事比武。在完全陌生的皖东地区,负重20余公斤,连续36个小时,完成了隐蔽行军、通过障碍、夺控要点、定向越野、阻击援敌等9个指定课目和1个临机课目,他所带的团队在参赛的40余个边海防单位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越是艰难越向前

2020年,陆建合到莘县人武部任职后,离家近了,工作更加踏实了,干劲更大了。换岗位不换战斗精神,陆建合常讲的一句话是:“我依然是一名中国军人”。

当时,人武部既有身披戎装的现役军官,又有身着“孔雀蓝”制服的文职人员,还有地方科级干部和一般事业编职工。各类人员思想觉悟不一、能力素质不齐、工作任务不同、地位待遇有别……陆建合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使用效益不佳的现实情况,也深知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越是艰难越向前。陆建合借助聊城军分区推行“一职三岗三到位”的东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本着便于对接上级、落实任务和指导基层的原则,为全体人员量身定岗,设置了4个科室负责人岗位和16个具体业务岗位,综合“人选岗”和“岗选人”情况,确定了每人三岗、每岗三人,“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主岗、岗岗有后备”。

夯实“主岗”能力素质、定期科内轮岗、跨科室岗位交叉任职……经过3年的努力,莘县人武部实现军、政、保各类业务“现役文职大项工作全精通、科级干部重点工作都会干、一般职工零星业务能处理,岗岗有后备、后备真顶用”,这项工作不仅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也极大激发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民兵训练期间,陆建合坚持吃住在训练场,重点科目训练时他主动示范教学,迎检准备时他带头加班、连夜督促,特别是考核验收时,他全程全时盯在训练场,以“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执念严守训练质量。同时,陆建合从各乡镇中选拔优秀的退伍军人,担任民兵训练的教练员,莘县人武部民兵训练工作很快从原来的排名中下游变成了名列前茅。在2022年11月组织的考核中,平均分提升到了98分。

2023-08-01 ——陆建合的戍边故事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6365.html 1 26年,我为祖国守边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