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凤还巢”后天地宽

——茌平区探索人才振兴“耿店模式”

耿店村广阔田野上,绿树、田园、民居、大棚相互映衬。■马红坤 谷申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这些梨,再过10多天就能采摘上市了。”8月1日,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棚二代”曹有忠指着自家的秋月梨,脸上不由地漾起一阵笑意。

曹有忠的秋月梨种植基地规模不算小,足足50亩。放眼望去,一棵棵梨树从东向西依次排开,仿佛待检阅的士兵,已经拳头大小的秋月梨挂在枝头,苍翠间点缀着丰收的希望。“今年行情肯定不错。”一年到头在田间忙碌的曹有忠,对丰收充满信心。

在耿店村,曹有忠是个名人。2018年,大学毕业8年的曹有忠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耿店村的消息后,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深思熟虑后,曹有忠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家乡。通过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他流转了100亩土地,50亩种上秋月梨,50亩建起大棚。

去年,曹有忠的秋月梨销售额超20万元。“去年是第二年坐果,加上高温高湿,产量一般。以后,梨树每年产量都会增加,精品率也会大大提高。”曹有忠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农业后继有人,离不开年轻人。在耿店村,110多名像曹有忠这样的“棚二代”扎根农村种菜,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茌平区积极探索以耿店村为龙头,区域联动共赢、人才驱动发展的人才振兴“耿店模式”,着力在聚才、育才、留才、用才上下功夫,实现了“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起,耿店村开始种植蔬菜大棚,不少村民尝到了设施农业的甜头。但当时耿店村的大棚只种芸豆,随着一年年重茬,品质下降、效益低下的问题随之而来,村民对大棚渐渐失去信心。“不是大棚产业不行,而是我们没有人才,不敢改茬,不敢换种。”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一年内到寿光去了8次,聘请专业人才到村指导改茬工作,改种黄瓜、辣椒、西红柿。一改茬,效益直接从5000多元涨到了15000多元,大棚产业对村民的吸引力立刻回来了。如今的耿店村,建有高标准蔬菜大棚700余座,户均3.8座,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6万余元,村集体积累资金超过3000万元。

做大产业,为农村青年人才提供了有足够吸引力的创业就业空间,扭转了农村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态势。“要让人才留下来,就要为他们提供精准服务。”耿遵珠说。

耿店村通过完善配套服务,为年轻人创业解决了后顾之忧,打造一支留得住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耿店村结合自身实际,采取补贴学习锻炼、提高政治待遇、解决住宿及子女上学等一系列扶持措施,鼓励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干事创业。此外,耿店村还建设了返乡青年创业园、蔬菜育苗场、实用培训基地、科技示范棚、高标准蔬菜温室等,畅通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渠道,为“棚二代”和优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耿付建是耿店第一位“棚二代”。如今的他,拥有11座蔬菜大棚。“自己建了5座,租了6座,每年收入五六十万元。”耿付建说,回村种大棚是正确的选择。他依然清楚地记得,有一年蔬菜遭遇病虫害,面临绝产。耿遵珠听说后,第一时间带着技术人员到大棚里为蔬菜“把脉问诊”,帮他及时止损。

耿店村在土地规模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借贷、生产技能培训、蔬菜销售、蔬菜精深加工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返乡创业“棚二代”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一条龙、点对点精准服务,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

年轻人回村,给耿店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村民的干劲“燃”了起来。“棚二代”返乡创业不仅推动了乡村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还带来了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给曾经人口不断外流的村庄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在全村特别是年轻人中间形成了比致富、比孝顺、比品德、比模范带头的文明新风尚。

2023-08-04 ——茌平区探索人才振兴“耿店模式”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6512.html 1 “凤还巢”后天地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