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浓处是吾乡
——翻开聊城这座城市的“阅读记忆”
■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8月21日,初秋的阳光穿过落地窗,洒在位于古城区西侧的海源书房·水云间里,三三两两的读者正仔细挑选图书,几个年轻人在书桌前埋头阅读,书房内沙沙的翻书声,让市民宋琴香和她10岁的儿子放轻了脚步。书房位于东昌湖畔,与水为邻,依水而建,读者抬眼便可欣赏窗外的楼台轩榭,湖光城影,一如它的名字——水云间,在水一方,徜徉在书香中,沉醉于湖光里。
或在市井烟火中,或在葱郁公园间,或在园区幽静处……一店一景、别具一格的城市书房,正在翻开聊城这座城市的“阅读记忆”。
从藏书阁到图书馆
中国的藏书文化传统悠久,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积淀,作为古代藏书文化载体的藏书楼,为现今的人们保存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聊城是一座把灿烂悠久的文化深烙在血脉里的城市,文人志士的层出不穷,更使得聊城的藏书文化源远流长。
聊城海源阁藏书楼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它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有着183年建成史的海源阁藏书楼,是聊城文化昌盛的标志。明清时期的东昌府科甲鼎盛,城内书院遍布,刻书印刷业的发展十分耀眼,海源阁是进士杨以增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所建的私人藏书楼。
海源阁建成后的十几年里,正值社会动荡,各家藏书多有散出,这给了当时担任要职的杨以增机会。尤其是他担任江南河道总督时,江南藏书,一时俱出,杨以增近水楼台先得月,收集了不少江南藏书精华,通过大运河运至家乡。经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至清末,海源阁藏书20万卷有余,盛极一时。
后历经战乱,海源阁迭遭破坏,所藏图书部分散失,但聊城对读书、藏书的热情有增无减。1992年,聊城市在原址重新修复了海源阁,时光荏苒,古老文化与现代时尚碰撞,百年藏书楼融入烟火城市,现在的“海源阁图书馆”,市民凭身份证即可借阅馆内图书,海源阁网上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也再以现代的方式方便着广大读者。
繁华城市的静谧空间
一座城市需要繁华的文化地标,也需要静谧的文化空间。
一盏灯,亮在临街的落地窗后,驱散车水马龙的喧嚣;一些人,坐在木质的书桌前,尽享书海泛舟的静谧……这样的惬意场景,出现在海源书店·开发区城市书房。这是聊城市首个建在政务服务中心的城市书房,同时也是全市首个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书房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藏书近4万册,设有电子书刊借阅机,配备了网络书籍和自动办证设备,通过数字化、便民化、智慧化硬件设置,将互联网与传统图书阅览完美融合。
书房“走近”群众,群众走进书房。李弘毅就是这家书店的受益者,他住在东昌丽都小区,原先周边没有24小时书店,这家城市书房的开业,让李弘毅喜出望外,“有时候晚饭后出来散步,就会到书店里坐坐。”李弘毅说,现在,他的孩子也成了书店的常客,“暑假里几乎每天都会到书店,来了就不愿意走。”
一间城市书房,不仅是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有益补充,也是观察一座城市精神气象的精妙切口。去年10月,我市依托海源阁藏书楼文化底蕴,创建了“海源书房”城市书房品牌,对城市书房统一名称、统一logo、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依托城市书房广泛开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性文化交流活动。漫步聊城的街巷、热门商圈甚至政务中心,人们总能与一家家独具特色的书店相遇,享受无处不在的浓浓书香。
随着“书香聊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在街头巷尾落地生根,截至今年7月,全市共建成37家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提升自我的空间,也蕴藏着这座城市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城市书房为阅读亮起不灭的灯,也照亮人们前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