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懒汉树”结出致富果
■ 本报记者 高月磊
8月28日,东阿县鱼山镇张庄村村民叶春光漫步在自家果园里,满心欢喜地望着树上的每一颗果实。他时不时走上前去,把青红相间的果子捧在手心,细细打量,嘴里还小声嘟囔着:“这是历年来长得最好的果子了,今年肯定大丰收。”
叶春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承包了30亩果园,按照往年的价格,精品果每公斤能卖到6元左右,普通果每公斤也能卖到2元,加上林下种植的绿豆、红小豆、油菜等,每亩果园能收入5000元。去掉每亩1000元的承包费和肥料、人工等费用,他的果园每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
张庄村过去是个“省定贫困村”,村子不大,有200多口人,但平时村里常住人口却只有40多人,且以老幼居多。如何摘掉“穷帽子”,张庄村村“两委”做过很多探索,但都收效不大。正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省农业科学院派驻张庄村“第一书记”魏建林给他们带来了希望。魏建林在了解了村里的实际情况后,提出了种植水果柿子的想法。
魏建林说,水果柿子树属于“懒汉树”,极易成花,坐果率高,相对其他果树来说,它的栽培管理要省事得多,正符合张庄村劳动力少的现状。2015年12月,张庄村村集体流转了100亩土地,种下了8000棵水果柿子树苗,有阳丰、次郎两个品种。按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集体+能人经营+农户”的运营模式,村“两委”将这些树苗承包给了村里的7位种地能手管理。
“水果柿子3年才能挂果,为了不浪费土地资源,我们在树下种植了小麦、山药,当年就有了收入。随着树苗慢慢长大,虽然种山药、小麦不行了,但还可以种绿豆、红小豆等作物。”望着满园硕果累累的柿子树,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姚明成颇为感慨地说,“如今,这些果树都到了丰产期,‘懒汉树’终于结出了致富果。”
这些年,张庄村通过种植水果柿子,实现了强村与富民共进,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姚明成介绍,种植水果柿子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8万元的收入,这些收入村集体一分不留,全部分给村民,再加上村里的光伏发电等其他收入,每位村民每年能多收入近千元。姚明成说,平时村里的老人、妇女可以到果园打工,每天也能有60元的收入。
“我们村的水果柿子肉质硬脆,甘甜爽口,如果采摘后放20天再吃,就变得甜度更高、口感更好。”说起村里的水果柿子,不善言辞的姚明成变得滔滔不绝,“10月初,水果柿子成熟的时候,远远看去果园就像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