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有力有效 优化要素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系列评论之四

■ 朱海波

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也是集聚资源要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过程,要高度关注企业的“生存之难”和“发展之困”,坚持上下联动、靠前发力、精准施策,强化要素综合保障,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资金、土地、环境、人才等发展要素就是企业的阳光、空气、土壤、水分,只有发展要素齐全、充分,企业才会成长得快、发展得好。就聊城的企业来说,好多要素不是不齐全,而是不充分、不解渴、不到位。这些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的,所以,在优化要素环境方面,我们要着眼有力有效,切实让企业感受到变化。

要向统筹要效率。从大处着眼,统筹兼顾,这是重要的方法论,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破除“一亩三分地”思维,做到互相补台、好戏连台,避免各自为战、画地为牢。要打破各县(市、区)区域壁垒,建立全市要素统筹保障机制,根据需要构建要素指标调蓄库,对土地、能耗、环境容量、产能要素等实行市级统筹、综合保障,着力打造指挥一体、方向一致、内外联动的工作格局,更好服务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落地。这是优化要素环境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

要向创新要效率。市委提出“提标提速提能力、敢闯敢干敢争先”的工作要求,无论是干部敢闯,还是地方敢干,都蕴含着创新创造之意。苏州成功范例之一的“昆山之路”,其内涵和渊源就在于敢于尝试、敢于创新。1984年国务院宣布成立经济特区,1985年昆山就自己圈出18平方公里的土地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这是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果没有当时的“大胆”举措,就不会有财政收入年增10亿元的“昆山奇迹”。“老药方”解决不了新问题,优化要素环境,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动脑子想问题,多借鉴发达地区好经验,敢于创新,甚至敢于试错,走出一条新路来。

要向服务要效率。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把企业家当成自己的亲人,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做到亲上加清,清而有为,这样服务才会无微不至、贴身贴心。感情上火候不到,服务上必然有温差,烧水要烧到100摄氏度,修路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我们的服务也要解决“最后一度不到”“最后一公里不通”的问题。服务企业,一要到位,而不是“火候不到”“成色不足”;二要精准,而不是隔靴搔痒、不明就里,这是衡量服务质量的两把尺子。

与其他方面相比,要素环境更能反映城市的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水平和发展潜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进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08-31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系列评论之四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8004.html 1 聚焦有力有效 优化要素环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