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 提颜增质

——高唐县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素描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8月29日,记者走进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的千亩锦鲤养殖区,放眼望去,一块块鱼塘养殖区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一尾尾五颜六色的锦鲤摆动着鱼尾,悠然觅食。

“以前锦鲤养殖企业分散,有时鱼池出现问题,技术员不能及时赶来处理,导致锦鲤品质受到影响。现在,镇上建设千亩锦鲤养殖区和锦鲤交易市场,将锦鲤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聚在一起,加速了锦鲤产业的发展。”锦鲤养殖户夏光顺说。

近年来,高唐县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上加力突破,一体推进新型工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美丽乡村居住区“三区共建”,实现“颜值”和“气质”双提升。

保障粮食安全促增产

高唐县深入贯彻“藏粮于技”,充分发挥党代表、农技专家杜立芝的优势,成立“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在县镇村三级打造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发展1000余名“土秀才”“田专家”。“藏粮于技”,还要“藏粮于地”。高唐县成功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新建高标准农田13.4万亩,累计建成79.3万亩,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投资1.8亿元建设刘桥西引河灌区、位山灌区一干渠、唐公沟治理工程,进一步夯实了水利基础设施。

此外,高唐县着力抓好良种繁育,依托山东种业集团、鲁望集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企业高校院所,完善“保、育、测、繁、推、管”种业发展链条,建成2.4万亩优质麦育种繁育基地,优质麦种植面积达36万亩,接近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50%。

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

锦鲤特色养殖是高唐县的优势产业。高唐县利用“中国锦鲤第一县”的优势,进一步密切与中国渔业协会的合作,集中打造优质品种,建设标志性“中国鲤都”。截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锦鲤养殖企业47家,养殖面积超8000亩。

在县城西部黄河故道区域,高唐县通过绿色高效种植,打造黄河故道高效农业种植模式。同时,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培育鲁发信德、和兴面粉、洛凰食品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粮油和食品加工产业领航型企业,打造小麦全产业链。

高唐县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在实施路径上,重点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而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目前,全县已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152家,为小农户提供“一条龙”全程托管服务或“菜单式”半程托管服务。围绕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土地成方连片的需求,把小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对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生产托管面积,已达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的72%。

聚焦乡村宜居促提升

眼下,在高唐县各个镇街公路沿线、拟建路段沿线,树木砍伐、线杆迁移等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们扎实做好建设路段的迁占、备土工作,成立工作专班,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单位现场办公,建立协商机制,全力保障任务顺利进行。”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相关负责人李海祥说。

高唐县不断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投资2.5亿元,完成160余条路段153公里建设任务。启动实施城乡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群众饮水条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改善村庄面貌、美化绿化水平。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惠及65个村4万农村群众。

此外,高唐县充分发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优势,持续打造“善行画乡、德润高唐”文明品牌。实施“点单式”文化供给,县镇村三级文化资源实现互通共享,基本实现村(社区)健身广场和健身设施全覆盖。实施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159个行政村收入均超过10万元。创新开展“一站两所、三调融合”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模式,建设县镇两级“一站式”矛调中心13处,确保农村平安稳定。

2023-09-01 ——高唐县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素描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8084.html 1 内外兼修 提颜增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