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课程土壤 打造教育新生态
——东昌府区兴华路小学建构素养导向“生·长”课程体系
■ 林金彦 杜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东昌府区兴华路小学紧跟教育现代化进程,深耕课程土壤,构建全面育人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融合实施为基础,营造“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生态。
该校把建设一所“人文底蕴深厚,充满生长活力”的现代化学校作为办学愿景,以“生·长”为核心理念,制定了科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师成长目标,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创新管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为扎实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兴华路小学依次建立了课程领导小组、课程研发指导小组、课程执行小组等专业小组。同时,通过专家指导、外出学习、同伴互助、学校教研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该校数学团队连续3年在东昌府区知识梳理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并被市教研室推荐,在吴正宪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上进行展示交流。
兴华路小学创新管理,将“以生为本”理念置于课程体系构建的中心地位,采用“四轮驱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学生所需就是学校所需,学生发展就是学校特色”的课程建设理念,有效促进学校发展。此外,学校还以“五育融合、全面育人”为价值追求,秉承“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进阶生长”的战略视野,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整合资源,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兴华路小学以学校核心理念和育人目标为引擎,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轴,聚焦全面育人,整合课程资源,把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融合为“品德与人文、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数学与科技”四大领域,在具体设置与实施过程中细化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社团课程和综合课程,形成了系列化、层次性、进阶分明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各学科首先进行学科内结构化梳理整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分学段、分主题对国家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探索素养导向的主题学习方式,打磨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范式。同时,学校还根据课程目标探索了课程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从学习者和研发者的角度制定相应的要素评价量表,分别是课程要素评价量表、课堂评价量表、过程性评价量表、学生素养评价量表,构建出多维课程评价体系。
方式变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兴华路小学通过建构“生·长”课程体系,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不仅如此,该校还制定了“生·长”课程规划方案、各学科课程纲要和大单元教学方案,创编了各学科拓展课程教学指南和实践手册,编辑了十余种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学指南。此举帮助学生养成了“德和行雅”的行为习惯、“思敏志坚”的学习习惯和“体健心悦”的坚强品质。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该校教师专业获奖人数、发表论文以及参与课题数量也明显提升。
近年来,兴华路小学连续获得国家级数学文化实验学校、山东省综合素质评价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教科研团队多次到茌平区金牛湖学校、重庆市彭水县两江小学等学校进行课程体系经验推介、建设指导,多所学校师生来校观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