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这群人,还真行!”
——冠县人民调解工作速写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冠县万善乡的老李给司法所送去锦旗,感谢调解员王书晴帮他要回赔偿款;贾镇的老张和法律顾问赵华民成了好朋友,因为赵华民不仅帮他解开了心结,还帮他挽回了久违的亲情;桑阿镇的孙大姐现在有事就找调解员陈云峰,因为她相信陈云峰能给她出主意,解难题……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在冠县,这一课题有了答案。依托专职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冠县建立了一支扎根基层、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调解队伍,调百姓之难、解群众之忧。
“他们这群人,还真行!”8月26日,在万善司法所,李甲(化名)打趣道。
多年前,李甲借给刘乙(化名)几百元钱,谁知刘乙后来翻脸不认账。“当年我信任他,连欠条都没让他打,结果到了这种地步。”李甲气不打一处来。了解此事后,王书晴找到刘乙,仔细了解情况。刘乙刚开始坚称没有借过李甲的钱,后来又称“是借过钱,但已经还上了”。王书晴追问还款时的细节,刘乙却说,“时间太长,记不清了”。
看到刘乙这样,王书晴也没有继续追问,只是说:“李甲挣钱也不容易,当年你俩关系要是不好,也不会共事那么多年,别因为这点钱让好朋友伤心,你再好好想想。”过了几天,刘乙给王书晴打来电话:“是我记错了,那钱没还,但我不好意思跟他说。”“没事,这事包在我身上。”王书晴打了包票。最终,这桩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解一桩纠纷,还双方安宁。
“很多不起眼的纠纷,如果不及时解决,往往会激化成大矛盾。”王书晴已成功调解纠纷150余起。工作中,王书晴总结出了调解经验:“当好调解员,要有‘四心’。热心,愿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公心,以法、以理、以德服人;耐心,听得进、忍得住;决心,敢于克服困难,知难而上。”。
王书晴是冠县调解员队伍的代表。这些人民调解员,扎根基层,倾心付出,用责任与担当扛起了维护基层稳定和谐的重担。
2019年3月,以胡全明的名字命名的“胡全明调解工作室”在万善乡挂牌成立,架起了与百姓的“连心桥”。有天中午,胡全明正在吃饭,接到了一通求助电话。原来,两户村民因宅基纠纷吵了起来,胡全明放下碗筷立即赶往现场。最初双方互不相让,胡全明晓以利弊,又以“仁义胡同”为例将“和为贵”的道理娓娓道来。经过耐心调解,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
冠县积极构建“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群众法治素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三治融合”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辛集镇的王慧(化名)务工时受伤,被确诊为胸椎爆裂骨折并截瘫,劳务公司支付了5万元的医疗费用后就没了音信。法律顾问杨德祥先后联系施工单位、劳务公司,理清王慧的劳资关系。经过杨德祥多日奔走,耐心阐释法律规定和利害关系,王慧拿到了254万元的赔偿款。“没有这笔赔偿款,我们这个家就……”王慧的丈夫哽咽着说。
如今,冠县760名“法治带头人”和1077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乡村沃野,成为调解矛盾纠纷、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铁军。冠县柳林镇刘杨林村的刘某、孙杨林村的孙某耕地相邻,两村庄搭界的地方有一条小路,刘某播种时遭到孙某阻拦。孙某认为之前路宽4米,现在仅2米,刘某应当让出2米。村庄法律明白人得知此事后前往调解,最后双方达成一致,由孙某承包刘某的土地,双方都表示非常满意。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冠县将资源下沉、重心下移,让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这支调解队伍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事,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前几天下大雨,陈云峰冒雨去当事人家里调解。看到陈云峰,当事人心疼地说:“下这么大雨你还来,图个啥?”陈云峰哈哈笑着说:“图啥?图咱乡里乡亲都和和气气,不吵嘴不磨牙,有事商量着来。你们的矛盾解决了,我们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编后
面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冠县充分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培养了一支脸熟、嘴巧、脚勤、心热、懂法的人民调解队伍,以人民调解工作的高质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随着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日益多元,人民调解的工作领域不断延伸、职能作用不断凸显。我们应更加注重规范化,不断完善与调解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调解组织设立、调解员聘用等规定,厘清各部门职责,促进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开展;更加注重专业化,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保障,持续优化队伍结构,不断提高调解员法律素养、政策水平和调解技能;更加注重调解实效,做细做实矛盾纠纷排查,强化分析研判,注重“柔性”化解纠纷,持续提升调解效能,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人民调解织就的这张防护网,正有力保障着我市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法治为民、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