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台 搭舞台 优服务
——冠县以金融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今年1至7月份,冠县各类贷款余额291.4亿元,较年初新增25.8亿元;其中普惠贷款余额77.1亿元,较年初新增13.53亿元……这些数据是冠县以金融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
今年,冠县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建平台、搭舞台、优服务,以“数字+金融”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构建大平台
解决“谁唱戏、唱什么戏”
今年年初,为发展集体经济,带动乡亲们致富,冠县清泉街道五里铺村党支部书记董奎举瞄准了酥梨产业。但资金短缺问题让董奎举徒有“蓝图”,无法施展。了解到五里铺村的情况后,清泉街道办事处挂职金融副主任、中行冠县支行办公室主任贾华勇主动与董奎举联系,很快为其办理了全省首笔50万元的“山农酥梨贷”。“多亏了这笔贷款,50亩梨树已经全部种植,再有两年就到盛果期,我们村集体收入将提高一大截。”董奎举说。
冠县创新打造“金融+乡村振兴”新载体,研发全省首个县级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冠县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着力破解乡村振兴金融供给不足等难题。今年上半年,冠县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新增5.41亿元,居全市第一;“鲁担惠农贷”在保余额2.89亿元,较年初新增0.28亿元,居全市第一。
汇聚多方资源才能搭建大平台。冠县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施意见,举办全市金融支持冠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聘请24家银行行长担任冠县政府金融顾问,3次邀请聊城市金融顾问团走进冠县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为冠县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把脉问诊,实现“融资”与“融智”有机结合。成立政策性银行信贷工作领导小组,提前摸清贷款需求,深入研究政策性贷款适用条件、方式等,第一时间跟上级对接争取,抢抓政策性机遇。今年1至7月份,该县获得政策性银行授信30.04亿元,贷款新增4.88亿元,均列全市第二。
冠县与省投融资担保集团、省农担公司、省普惠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构建省市县三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去年争取省农担公司30亿元、省投融资担保集团50亿元的担保额度。
搭建大舞台
合力“唱好戏、唱精品戏”
今年,冠县从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保险等金融监管机构中选拔100名金融骨干组成金融辅导团,向20家重点企业派驻8名“金融顾问”,选派27名金融干部到18个镇(街)挂职,为每个自然村选配1至3名村级金融专员,强化配套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挂职金融干部采取脱产方式,深耕田间地头的金融服务,让更多金融资源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冠县金融挂职副书记王乃峰表示。
冠县每周组织11家银行行长、分管行长、业务骨干,到乡镇开展“金融服务进企下乡”活动,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与企业家、村支书、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座谈,把金融服务送到地头上、大棚里、车间里,全力助企纾难解困。引导辖区内每个银行帮包1至2个乡镇(街),对辖区所有村庄逐一开展金融对接,对符合条件的开展整村授信,有条件的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站,填补了村庄金融服务空白,实现金融帮扶全覆盖。目前,全县金融机构共设立各类村级金融服务站点1160个。
同时,冠县实行财政性资金存款与银行信贷支持挂钩激励机制,对服务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每半年拿出3.1亿元财政性存款进行激励,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干事创业、服务大局的激情和动力。
创建云平台
群众“既能看戏、又能点戏 ”
金融创新,不仅线下出实招,线上更要狠发力。
冠县创新研发上线“冠县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App,创新“线上任意选、下单随时点、银行快抢单”服务模式,让群众享受到贷款最简单、最快捷、最省钱的“云服务”。
2022年,润昌农商行贷款利率下降0.91个百分点,全年为群众减少利息4550万元。如今,驻冠11家银行全部在平台推出金融产品,客户像在超市购物一样自主选择金融产品,对于长期无人选择的金融产品,倒逼银行自行下架,实现优胜劣汰、让利于民;客户也可自行发布融资需求,银行开启“抢单”模式,通过“双向选择”,激活了信贷活力。
除了政府搭台、银行“上货”,还有群众点单、数据“跑路”。用户注册后,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操作即可完成贷款申报流程,有效打通了金融机构和企业、个体之间的信息“鸿沟”,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自2022年上线以来,平台注册用户26.3万人,线上发放贷款20.1亿元。
此外,冠县还坚持平台赋能,云端“查账”。平台开设政策要闻、金融超市、信用冠县、阳光村务、产权交易、生产托管、农品共享等板块,实现村集体资产、交易项目等信息可查可见,成为群众更多参与村务监督和乡村治理的瞭望台,实现了数字乡村和数字金融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