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水城看“三变”
——山东聊城依托两大国家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见闻
编者按
9月15日,新华社播发通讯《江北水城看“三变”——山东聊城依托两大国家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见闻》,从生态之变、文化之变、交通之变三个方面,讲述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今日,本报予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 新华社记者 杨守勇 张力元 邵琨
近年来,山东聊城市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全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江北水城”名片愈发靓丽。
生态之变:江北水城满目新
初秋时节,聊城市区内的百竹园翠如碧海,清风吹过,翠竹摇曳。
“10多年前,这里还是盐碱涝洼地,杂草丛生。”聊城市禾木竹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道军说。
近年来,聊城大力推动实施“南竹北移”工程,探索用竹林修复盐碱地,并将竹子广泛应用于景观、生态修复和文旅融合等领域。市里建起了以百竹园为主要栽培地的5处竹种质资源圃,并在黄河沿岸、黄河故道栽培竹林,打造沿黄竹林风景线。
聊城地处鲁西黄泛冲积平原,由于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形成大面积黄河故道,全市一半县市区是国家级黄泛平原风沙重点预防区。多年来,当地通过修河通渠、水系连通,在全市编织起一张生态水网,构成了“江北水城”的独特风貌。
近年来,聊城积极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防沙治沙、节水植绿。2016年至2022年营造水保林9212公顷、经济林3484公顷,种草30公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同时,当地围绕“水”字做文章,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统筹水工程、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一体治理,通过构建现代水网,完善防洪灌排体系,促进水资源集约利用,绿色生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聊城生态水网滋养了一系列特色农副产品品牌,“聊·胜一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势头强劲,“生产+休闲”“生产+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聊城经济主要指标增速连续两个季度高于全省,经济发展正在实现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
文化之变:以文促产谱新篇
走进东阿县中国阿胶博物馆,馆内珍藏的道光、咸丰年间的贡品阿胶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阿胶世界体验工厂内,透过玻璃可直观看到阿胶熬制、擦胶、包装等制作步骤,游客还可以根据口味喜好,定制个性化产品……
“健康+养生”理念下的阿胶工业旅游日渐火热。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新华介绍,东阿阿胶打造中国阿胶博物馆等多处旅游景区,使阿胶成了旅游IP,让顾客变游客,游客变顾客。今年上半年,东阿阿胶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预计全年可达200万人次、实现收入2亿元。
在东昌府区古城内,特色博物馆鳞次栉比,契约文化博物馆、婚俗博物馆、纽扣博物馆……目前,聊城已实现县级博物馆全覆盖,一大批非国有博物馆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在堂邑镇,沿街商铺里各式各样的葫芦煞是喜人,有的“个矮”,有的“肚圆”,还有的柄长近半米。在这里,葫芦还被制成乐器、酒具、花瓶等。堂邑镇镇长杜春燕说,辖区内及周边葫芦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葫芦产业年产值可达8亿元。
聊城市文旅局二级调研员刘庆涛说,聊城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以文促产,依托东昌古城、东阿阿胶城、临清宛园、莘县燕塔等打造了一批文旅商圈,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交通之变:四通八达续繁华
交通不便曾经使聊城发展受到制约。随着检测列车快速驶过聊城西站,济郑高铁开通进入倒计时,届时聊城到济南仅需半小时。日益四通八达的交通,正为聊城腾飞插上翅膀。
今天,位于临清的鲁西国际陆港海铁联运集装箱发送量位居山东港口内陆港之首。临清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张绍山说,鲁西国际陆港辐射冀鲁豫三省五市,是100余家外贸进出口企业的“出海口”,货物班列“临清号”东连海上丝绸之路,“鲁疆号”西接欧亚大陆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聊城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南望中原、北倚燕赵,邯济铁路、京九铁路“十字交汇”,德上、济聊馆、青银、青兰4条高速公路“丰”字形贯通,8个县市区全部通高速公路,实现了与周边城市间1小时互通。聊城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韩德振说,作为中西部资源进入山东、山东产品和服务业进军中西部的“桥头堡”,聊城地位日益凸显。
记者看到,在盖世物流园,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货车正准备发往全国各地。目前园区入驻客户800余家,冷库仓容2万吨,仓储面积31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园区货物吞吐量29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9%。
韩德振说,聊城正努力打造一个现代化、立体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推进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等运输模式,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为打造山东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提供交通支撑。新华社济南9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