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力量守护民生福祉

——市民政局法治政府建设综述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刘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天下之事,莫出于法也。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民政建设,是民政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举措,是推进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能的迫切需要。”10月7日,聊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景志国告诉记者,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加强民政法治建设,以法治建设引领保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善用法治思维 促进法治教育

前行中践行初心使命,困难中彰显为民本色。在排除困难勇毅前行中,更能彰显“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之坚,更能考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诚。

法治是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民政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市民政局以此来谋划发展思路、展开发展布局、制定发展举措、搭建发展队伍、检验发展成效。

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必须要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队伍。市民政局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通过宪法、民法典、慈善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推动领导班子法律法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筑牢法治基础。

“八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市民政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领导干部法治素养不断提高,党员群众依法办事意识不断增强,有效推动形成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市民政局坚持学法考法相结合,全面提升民政队伍依法行政、依法履责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全体干部职工采取集中学、个人学、专题学、辅助学等形式广泛深入学习殡葬、慈善事业、养老服务等民政业务法律法规,连续3年组织全市民政干部职工参加普法考试,参与率、合格率均达100%。切实把普法宣传教育贯穿于各项民政工作决策、部署和落实全过程,不断提升民政干部职工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和化解矛盾靠法的能力水平。

推动地方立法 健全法治体系

“一年前,老人因患脑血管疾病,生活无法自理,于是来到鲁西护养院。那时候,老人需要鼻饲进食、绝对卧床,经过大半年的专业护理,老人恢复得很好,已经拔除气管套管,经口进食,每天作息都正常,也可以坐轮椅了。”10月7日,聊城市鲁西护养院护士长李兰婷介绍。73岁的孙志峰老人刚吃过饭,正在李兰婷的陪护下做健身操,进行康复训练。看着老人逐渐康复,李兰婷很是欣慰。

失能老年人是指由于身体机能衰弱、疾病或意外伤害等原因,造成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群体。这些老年人需24小时照护,而一些孤寡、独居、空巢、特困失能老年人,因无儿无女或子女不在身边,基本生活照料难以得到保障。

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市失能老年人数量约为18.3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4.9%。鲁西护养院拥有护理型床位200张,目前入住100余人,全部是半失能、失能和失智老人。

如何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他们得到全面照料?如何才能促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民之所盼,就是施政所向。市民政局把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事业作为重要大事进行谋划推进。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为提升失能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民政局审时度势、精心谋划、科学布局,在深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把握养老服务制度健全窗口期机遇,探索开展了《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地方立法工作。市民政局成立了立法工作组,委托了第三方参与起草,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会签,最终推动了《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地方立法。

5月1日,《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个对失能老年人照护作出明确要求的地方性法规,为我市依法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提升照护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推进民政法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除了推进《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地方立法,市民政局还坚持依法规范政府职能履行,不断推进各项工作法治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完善权责清单,从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民政“放管服”改革、执法能力建设等方面,不断增强执法监管能力、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弘扬法治精神 守护百姓生活

临清市金郝庄镇金郝庄联合村,通过征集民意、拟订草案、合法性审查、审议表决、公布实施等程序,制定了村规民约,主要涵盖土地管理、社会治安、村民生产生活秩序、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和乡村振兴等11项内容。同时,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鼓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村民代表、乡贤参与到村务中来,督导检查村规民约执行落实情况,推动解决村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阻碍本村发展的痛点问题。

东昌府区新区街道中巨社区,家属院分散、老旧小区居多、老龄人口占比高。该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联合阳光社工计划,对接辖区家电维修、洗衣、开锁、配钥匙等店铺,实施“小修小补”信义工坊便民项目,助推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民政连着民心,民心感受幸福。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末梢,也是基层治理的重点。为更好地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全面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民政局弘扬法治精神,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法治化,持续推动制度之治、规则之治,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市民政局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深入村(社区)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以开展专业服务为抓手,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着力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打造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努力让社区成为居民放心、安心、舒心的港湾。

市民政局坚持在城乡社区协商中吸纳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代表参与,借助社会工作专业指导及社会力量协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基层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健全群众自治制度,推动城乡社区全部制定居民自治章程、村民公约和村规民约,目前,全市2166个行政村和244个城市社区严格按照征集民意、拟订草案、合法性审查、审议表决、公布实施五个程序修订了村规民约。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景志国表示,市民政局将继续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深入推进民政改革创新,在新征程上书写民生幸福新答卷,为推动“六个新聊城”建设贡献民政力量。

2023-10-10 ——市民政局法治政府建设综述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9761.html 1 以法治力量守护民生福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