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富农,人才助农,组织强农,阳谷县——
农歌嘹亮 蓄势迸发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以前的传统养殖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工观察奶牛的生长状态,现在我们引进国际领先的牧场生产设备、饲草处理设备以及智能牧场管理系统,实现了机器人挤奶、喂养哺乳犊牛,自动化饲喂等,不需要太多人力。”10月15日,记者走进阳谷县倍尔康智慧奶牛养殖场,只见三排标准化牛舍干干净净,奶牛或埋头吃草,或躺卧休息,或悠闲散步,工作人员却寥寥无几。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畜牧强县,阳谷县始终坚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去年以来,相继获得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等14个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成功获批创建全国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走出了富有阳谷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产业富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阳谷县始终把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建成高标准农田82万亩,粮食年产量常年保持在16亿斤以上,蔬菜总产量居全市第2位,粮食单产、肉蛋奶总产、肉鸡年出栏量均居全市第1位。按照“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做细做优农业经营体系。阳谷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5家、专业合作社2506家、家庭农场1448家、规模养殖场175家;持续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2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国家级生态农场1家,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65.5%,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9%。聚焦种业振兴,与中国农大联合建立教授工作站,着力培育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农大系列”强筋小麦品种被评为2022年“山东省十大农业新品种集成推广典型”。
人才助农,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阳谷县以脱贫享受政策适龄人口为重点,强化人才培训,截至目前,开展就业技能培训500余人次,培育乡村振兴类专业技术人员近550人。强化人才引进,先后赴各大高校开展“校园直通车”招聘活动,今年引进青年人才571人、博士2人。柔性引进宿振起教授、杨万立教授等行业内知名专家,累计指导种植主体400余人次,推动农业新技术迅速转化和运用,有效提高服务基层质量。
组织强农,夯实基层组织基础。阳谷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累计培训村党组织书记、“两委”成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及驻村第一书记等4000余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安乐镇探索“渔光互补”增收模式,村集体以坑塘资源入股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坑塘“养鱼+光伏发电”增加集体收入。张秋镇依托文化旅游平台,融合“景阳”水浒文化与农业文化,打造张秋“景阳红”粮画品牌,发展具有鲜明农业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共同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