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有效投入 稳“驾辕之马”
——我市扩大有效需求系列报道之二
■ 本报记者 苑莘
“经积极争取,从9月份开始,雄商高铁投资在我市入库纳统,预计可拉动全市投资增速2.2个百分点。”这是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德振在9月7日介绍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时,特别提到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一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对抓好有效投入的重视程度。
在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是经济稳中求进的“驾辕之马”,是助推经济转型、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抓手,也是释放内需潜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过去两年,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建设牵引有效投资,以有效投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因固投指标和省级重点项目推进等方面工作突出,我市被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彰并获得奖励资金,全省仅5市获得该项奖励。
“大抓项目”与“抓大项目”是聊城抓好有效投入的关键。
8月29日,一趟检测列车从长清站开出,沿济郑高铁驶过聊城西站。一时间,“高铁即将来到家门口”的消息刷爆聊城人的微信朋友圈,点赞、热评不断。
毫无疑问,济郑高铁和雄商高铁是目前全市最为瞩目的大项目。在“抓大项目”的逻辑下,我市快速推进高铁项目建设,外部环境问题整治工作进度一直处于沿线地市第一位,得到了省交通运输厅的充分肯定。截至10月11日,济郑高铁(聊城段)项目实体工程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72.5亿元;雄商高铁(聊城段)征地全部完成,拆迁完成99%;“三电”及管线迁改已完成765处,完成率为48%,处于全线领先位置。
对项目的谋划、管理和推进则是“大抓项目”的具体体现。我市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科学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每年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今年谋划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1211个,总投资6136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规模均为近年之最。我市还建立部门各负其责、市县协调联动的项目储备体系,优化要素配置、审批流程,实行问题会商,保障重大项目落地。今年的312个实施类省市级重点项目,已开工303个。
“大招商”与“顶格”推进机制正在水城大地发挥肉眼可见的作用。
入驻各类企业2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家,规划建设了高端大豆蛋白产业园、高端食品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一批优质新兴产业集聚地……这是聊城鲁西经济开发区交出的一份成绩单。鲁西经济开发区围绕人人重招商、人人抓招商的“招引定位”,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豆蛋白、预制菜等产业上取得较大突破。
人人重招商、人人抓招商,这样的做法在聊城并非孤例。不久前,我市印发《聊城市社会化招商奖励办法(试行)》,东昌府区、茌平区等9个县(市、区)陆续出台相应配套办法,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招商的浓厚氛围。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双招双引活动陆续铺开。7月21日—22日,以“相聚两河明珠 共赢农业未来”为主题的2023聊城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暨双招双引大会举行,线上线下共签约48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34.45亿元。我市还利用7月下旬到10月底的100天时间,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条,各产业链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县(市、区)共同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
2022年7月中下旬,我市在推进东阳高速立项审批期间,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春杰积极与省有关部门沟通对接,争取工作支持,高效完成了项目立项。这是我市“顶格”推进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为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积极向上争取支持,确保项目尽早投产达效,各级领导干部全程参与、亲力亲为,不厌其烦地跑企业,直到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我市正千方百计强化项目带动“硬支撑”,跑出扩大投资“加速度”。
短评
“抢”出新优势
■ 苑莘
好项目、大项目永远都是稀缺资源、战略资源,只有主动争抢方能有所作为。
但“抢”也有学问。首先要把握好“时间窗口”,抓住这几年国家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窗口期,精准把握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海河流域系统治理等国家和省政策机遇,谋划储备一批成熟度高的项目,积极向上对接,争取更多支持。其次要搭好“舞台”,围绕重点产业链谋划储备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并统筹考虑,解决好钱从哪里来、土地哪里来等项目要素保障问题,让资金、人才在聊城顺利扎根“落户”。最后,我们还要拿出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力度、超常规的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打造双招双引的聊城品牌,更好地增强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信心。
只要全市上下咬定目标不动摇、加压奋进争主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能赢得新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