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教路上筑梦人
——记农工党党员、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学生处副处长邓军
■ 本报记者 张晨
“只要找准兴趣,选对专业,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同样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1月5日,谈起职业教育,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学生处副处长邓军说。
对邓军来说,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情怀。作为一名扎根职教领域25年的教育工作者,邓军最欣慰的是自己从来没有懈怠过,对工作永远葆有一份激情,在职业教育这片沃土上潜心耕耘,引领着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与时俱进 因材施教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江活水。”邓军在接受采访时说。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邓军越感觉知识匮乏,学习成为她的头等大事。工作之余,邓军大量阅读职业教育改革和相关专业权威期刊文献,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和科研课题。
随着中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中职学生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邓军也深刻认识到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今年,在调研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时,她发现了学生心脏骤停、心脏震荡等心源性猝死案例。于是,她积极推动学校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为师生的生命安全增设了一道有力的防线。同时,她倡导开展了一系列救护培训,大大提高了师生自救与互救意识,增强应急救护和AED操作能力,切实发挥AED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的作用。
改变课堂教学,到底要改什么?邓军告诉记者,课堂教学要改变,就必须要思考、研究学生是如何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她发现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对高深抽象的理论知识不易理解,但对实验操作兴趣满满。对此,邓军因材施教,把实践与课本有机结合,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处理,降低授课难度;在实验操作中则对学生严格要求,并鼓励学生做适当创新。
20余载的任教生涯中,邓军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荣获2012年聊城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17年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并获奖。无论是治学、教学还是科研,她始终一丝不苟、埋头苦干。“只教学不研究,只能是个教书匠。只有不断总结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邓军说。
以德育人 以爱服心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最核心的就是人。在多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邓军总结了一条育人心得,即培养“三学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技术。
2013年,邓军被任命为学校会计系学生科科长,从那以后她一直坚守在德育工作的第一线。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她始终把德育放在教学的首位,不仅传授知识,更会主动从不同渠道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动态,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有机融入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以人为本,静待花开,每个学生的花期都不同,用大爱滋养,用欣赏浇灌,用真情呵护,他们一定会以不同的姿态绽放。”这是邓军一直以来的信念,也是她最宝贵的工作经验。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宝贵资源;组建师生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积极引导教师加强德育的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竞赛中成长……在邓军的努力下,如今学校已经将品德教育贯穿融入到各项日常工作中,形成了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邓军始终以热情饱满的状态对待每一堂课、每一名学生。2016年、2017年在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邓军指导的学校会计系学生荣获国家级一等奖6个、其他各类奖项28个,她个人也连续获得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
履职担当 尽责敢为
2004年4月,邓军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作为农工党聊城市工委会委员的她始终坚持立足岗位,在专业领域里不断深耕,发挥专业所长,将目光聚焦于职业教育发展,她提交的多件提案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被采纳应用。
“委员履职与本职工作是不冲突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在邓军看来,在基层调研,倾听民声,可以搜集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能为办好职业教育找准“发力点”,同时也促使自己深入思考,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2019年,为防范化解学生安全风险,提升学院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平安校园建设,邓军积极与聊城市人民检察院建立联系,联合开展了两次“临界预防 让孩子重返校园”教育活动,并形成了总结性报告。随后,市教育体育局据此发布《开展罪错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工作实施办法》,采用分级处遇、跟踪帮教、控辍保学、就业指导等措施,开展在校学生的预防工作,变事后帮教为事前预防,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作为一名教师,一路走来,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职业教育事业给予我的幸福和成就,未来我将坚守初心,不断前行。”邓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