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困难群众“幸福底线”
——八岔路镇稳步提升社会救助帮扶工作水平
■ 本报通讯员 陈松
“我因为脑梗导致偏瘫好多年了,平时生活本来就拮据,怕花钱不敢去医院看病。现在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受益匪浅,真的太感谢政府了!”11月13日,临清市八岔路镇66岁的村民迟大爷握着帮扶干部的手感激地说。
今年以来,八岔路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积极开展各项民生保障工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这个护理床太实用了,天气好的时候,家人可以把我推出去晒晒太阳。谢谢你们,为我考虑得这么周到。”11月13日,该镇潘彭店村肢体二级残疾的徐丕直见到帮扶干部时说。前不久,帮扶干部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他急需一台护理床,于是积极联系市残联,为他申请了免费的多功能护理床。
八岔路镇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保障作用,全力做好低保人员、特困供养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工作,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大爷,我姓杨,这是我的电话,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找我,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帮你解决。”杨黎是八岔路镇的一名护理员,11月13日,在为老人清洗、晾完完衣物后,她特意将自己的电话写在了明显位置,方便老人和自己联系。
今年以来,八岔路镇积极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培训专业护理人员,为特困群众提供“一站式”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紧急救助等多项服务,专业护理人员每月固定提供上门服务400余次,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养老需求。
八岔路镇通过“一张家床、一份协议、一次改造”,免费为140多名困难老人设置家庭养老床位;采用“助老食堂+村集体经济+社会捐赠”的模式,为本村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餐食服务和休闲娱乐场所;推进镇级敬老院机构建设,提供养老床位336张;推动社会养老服务由部门“独唱”变为社会“合唱”,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向村(居)提供养老公共服务,推动“老有所养”向“老有众养”转变。
八岔路镇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深入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快推进低保扩围增效,真正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让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应助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