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身边人这样演好身边事

——莘县大平调《特殊党费》背后的故事

■ 本报记者 苑莘

11月16日中午,阳光明媚,莘县古云镇庆云新村的文化广场上,早早聚集了等待观看演出的村民。这场演出的重头戏是剧团的保留曲目大平调《特殊党费》。“演员和故事都是我们熟悉的,以本地剧种演绎,大家都爱看。”村民张立新道出了观众的心声。

节目受到欢迎,离不开选题。《特殊党费》改编自一个真实的革命历史故事。1936年,王光秀在儿子徐开先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儿子牺牲后,王光秀继续从事儿子还没有完成的事业,一直做着党的地下情报工作。由于生活贫困,王光秀没有能力交党费,便用胶泥团了好些泥丸,每个月向瓦罐子里放一个,一个泥丸就代表一个月的党费。

1951年,中央组织老区慰问团,冀鲁豫分团团长王从吾(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到古云镇徐庄慰问军烈属的时候,看望了王光秀。她倒出了瓦罐里的那些泥丸,愧疚地说:俺还欠了这么多党费呢,俺始终没有忘记党。

节目创作同样重要。几年前,当地文艺志愿者岳宗波将这个感人的故事挖掘整理,创作了《特殊党费》。该剧本历经多次探讨,几易其稿,力求在舞台上真实展现英雄故事,弘扬红色文化。该剧荣获“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2021年聊城市群众文化活动汇演莘县专场三等奖。

形式是节目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王光秀的扮演者、古云镇同智营村村民翟粉竹唱出这句台词时,观众无不动容。“在排练过程中,我通过多次阅读、座谈、走访,深切体会到王光秀崇高的理想信念及她对党、国家和人民不变的忠诚。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对演技进行精心打磨,力求做到每个眼神、动作、表情都能向观众传递、表达感情。经过反复练习,王光秀渐渐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翟粉竹说。

和翟粉竹一样,该剧目的演出人员多来自同智营村。同智营村大平调是当地的特色剧目,兴起于20世纪初,流传至今已有六代,目前仍然活跃在古云周边地区。大平调唱腔高亢明亮,粗犷豪放,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当地群众戏称大平调“‘黑脸红脸’出来就喊,尖子号一吹吱吱地‘叫唤’”。台词以方言土语为主,接近农村生活,通俗易懂,所以深受农民欢迎。

身边人以身边剧演好身边事,这样的标签使《特殊党费》成为文艺精品,赢得了群众好评。古云镇党委委员柴茂松介绍,该镇践行“人民群众主角作用”,由文艺志愿者创作、排演身边的故事,并将其搬上群众性小戏小剧演出等系列主题活动的舞台,涌现了一批如大平调《特殊党费》、四平调《金堤河畔美名扬》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实现了文艺志愿服务和乡村治理的双向提升。

让文艺种子扎根乡土之中。王奉镇北十户村群众根据村里的脱贫攻坚事迹,自编自演了两夹弦歌曲《北十户走上致富路》;后高庙村村民集体创作快板《美丽乡村你我他》……莘县在充分调动基层文艺志愿者积极性的同时,定期组织文艺骨干下沉镇村开展文化交流,以文艺宣讲、文艺展演、文艺大赛等活动,带动文艺志愿者创作出大量带有“泥土味”、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身边人将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身边事搬上舞台,赢得群众赞扬的同时,也实现了文艺精品创作与群众支持鼓励的循环,这是给基层文艺志愿者最好的“奖状”。“作为基层文艺志愿者,我将和大家一起深扎一线、服务人民、讴歌时代,创作更多文艺作品,打造基层群众永不落幕的文艺大舞台。”翟粉竹表示。

2023-11-21 ——莘县大平调《特殊党费》背后的故事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1660.html 1 身边人这样演好身边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