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生活
■ 张颖
有的唱戏曲,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跳广场舞……每天清晨或傍晚时分,无论在城区的公园广场,还是在农村的文化广场,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都开展得红红火火。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为新时代聊城的文化建设赋予丰富的滋养。近年来,大量涌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是聊城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为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学谋划、主动作为,让公共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品位,规划建设了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一校三馆”项目,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日常,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新颖的公共文化服务。
让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生活,既要重视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也要重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今,公共文化服务从传统的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转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一批城市书房等投入使用,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为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要持续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形成一批更具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空间。
让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生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在骨不在皮”。要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除了增加相关场所,还要不断探索创新运营模式,积极打造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与运行效率,开展更多面向社会、公益开放的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为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源头活水”。
让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生活,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任重而道远。相信只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持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就能不断创建更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空间,拿出更加亮眼的“文化菜单”,就能真正将“民生之盼”变为“民生之赞”,切实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