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一座桥
■ 文/图 本报记者 刘亚杰
1月31日,除夕。午后和煦的阳光洒在徒骇河上,波光粼粼。和平时热火朝天的景象相比,兴华路跨徒骇河大桥项目建设现场异常宁静。
“最多再过4个月,大桥就能实现通车,市民出行将更加便捷。”快速收拾完桌上的泡面,薛景敏和李琛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开始了当日的又一次安全巡查。
“因为春节大家都放假了,所以现场安全更不能放松。”从围挡是否标准到线路是否有老化破损情况,薛景敏一遍又一遍地梳理着项目现场的每个细节。
“别看离家这么近,自己却很少能回家陪家人。”薛景敏和李琛一个住在开发区,一个家在东阿,因为离家近,他们主动承担了除夕值班的任务。中午的一顿泡面,成了两人的团圆饭。
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去现场巡查一圈,做好记录,作为中建八局项目生产经理,薛景敏已经是第二年在大桥上过除夕。“去年工程建设任务重,赶工期,再加上疫情原因很多同事都没有回家。”他说,去年除夕,他和同事们一起包了饺子,仅休息了一天,便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任务中。
“从桩基施工到主体完工,作为项目建设者,同时也是聊城人,自己感到非常自豪。”薛景敏指着远方说,“如今,徒骇河上一座又一座桥梁拔地而起;城市里一条条公路直通家门,老百姓出行更加便利了,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
而对于李琛来说,刚毕业就参与建设家乡的重大项目工程,让他收获满满。“500多天的时间,大桥的建设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李琛说,他有幸见证了国产千吨级碳纤维索在家乡桥梁上的应用,为家乡高质量发展的声音传递到了大江南北而自豪。
在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一眼就能望到兴华路跨徒骇河大桥雄伟的模样, 在此上一年级的薛景敏的女儿总是骄傲地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们,“大桥是爸爸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