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党报读给孩子们听”

■ 本报记者 张承斌

“报纸办得很好,新闻报道很及时,文章水平也很高,我每天必读。”11月22日,在东昌府区侯营镇党史教育基地,谈起《聊城日报》,本报读者王忠祥这样评价。

王忠祥是烈士后人。“长大后,在党和政府关心下,我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人生有了新的起点。退休后,我就回到侯营镇,在这里做志愿者。”王忠祥说。多年来,他用一辆电动三轮车拉着一百多块党史、国史展板,走遍几十个村庄、上百所中小学,义务举办宣讲活动近500场。从2015年开始,王忠祥一直义务开办侯营“青少年夏(冬)令营”,通过开展祭先烈、祭孔子和祭祖仪式以及设置党史、国史、传统文化、孝道文化等课程,让孩子们懂规矩、知礼仪、立志向。他还曾花费4年时间,奔波5000公里,搜集到有据可查的在开封战役中牺牲的聊城籍烈士154位。其事迹曾被多家央媒、省媒报道过。2022年6月,王忠祥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聘为“山东省红色宣讲团成员”,同年,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称号。

“关于我的第一篇新闻报道就是在《聊城日报》发表的。”谈起和《聊城日报》的结缘,王忠祥和记者分享了一段往事。1987年,王忠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第一次交党费时,他把家里攒的1000元拿了出来。对当时月工资60多元的他来说,这笔钱是个大数目。在交给党组织的信中,王忠祥这样写道:“我是烈士的儿子,是党送我参加了工作,让我学习了文化、提高了觉悟、树立了理想。我要用这1000元党费表达感激之情。”当时,《聊城日报》以《千元积蓄交党费 奉献拳拳赤子心》为题报道了此事,并引起良好社会反响。直到今日,王忠祥仍珍藏着那份报纸。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学党报、用党报,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让我对做好志愿服务有了更多动力和信心。”王忠祥说。

和很多读者一样,王忠祥也有剪报的习惯,且已经坚持了几十年,心细的他还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有“党史”“青少年教育”“传统文化”“科技”“家风家训”等类别。一摞摞剪报,见证了老人与《聊城日报》的不解之缘与深厚情谊,也见证了老人坚持学习、提升自我的勤奋认真和持之以恒。

“我经常把党报读给来基地参观的孩子们听,帮助他们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志向。我会继续坚持学党报、用党报,发挥余热,为关爱下一代事业作出更多贡献!”王忠祥说。

2023-11-2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1893.html 1 “我把党报读给孩子们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