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样的书报不是小问题

■ 朱海波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读书看报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人离不了。领导干部肩负一方发展重任,读什么样的书,看什么样的报,不只是个人兴趣爱好问题,更是关系一方发展的大问题。

“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中有一篇文章,分析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报道。文章总结道,真正的好文章上要见思想之光,洞察时势;中可助政策之力,提振信心;下能感民生之痛,克难攻坚。

毫不夸张地说,党报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这里有一流的新闻队伍,这支队伍不光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熟悉各行各业的情况,并有多年的采写经验,这种人才优势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朱熹诗《观书有感》有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党报正如这半亩方塘,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民生的、国内的、国际的……各类新闻在这里聚集,给读者呈现出天光云影般的灿烂风景。如果说农民的喜悦在五谷丰登中,那报人的喜悦就在字里行间。在党报大家庭里,记者像蜜蜂一样,每天往返奔波,就为了把最新鲜的“蜜”奉献给读者,编辑像坚守阵地的将士,每天夜以继日,只为把最出彩的版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在编采人员的劳作下,党报像一扇窗,给读者打开了外面的世界,又像一座桥,贯通了上下、沟通了南北,让读者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党报输出的产品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是“正能量+大流量”的新闻作品。多读党报,人的知识会在不自觉处增长,气质会在不经意间升华。

党报的名气不是说出来的,是靠一篇篇文章写出来的,一篇篇优秀的新闻作品是记者的劳动成果,也是党报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党报吸引读者的最大底气。当前,读者对党报的办报风格、报道水平、报道方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党报记者更需要按照“四力”要求,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写出更多一流的新闻作品。媒体融合,真正的舒适区永远在前方,作为党报来说,既要守正,更要创新,要通过新闻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让读者更愿意读党报。

《孔子家语·六本》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党报如同芝兰之室,经常接受党报的熏陶,就像进了这样一个充满香气的屋子,让人从内到外地舒坦。

2023-11-3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2151.html 1 读什么样的书报不是小问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