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铁时代”激情相拥
■ 朱海波
盼望着,盼望着,高铁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高铁来了。
12月8日,济郑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上午10时58分,聊城西站首发列车G9226次准时发车,它如一匹骏马,在辽阔的水城大地奔驰。
虽是惊鸿一瞥,但已是精彩无限。
(一)
元代开凿的会通河从聊城穿城而过,与隋唐运河在临清交汇,元世祖忽必烈取“天下会通”之意,命名为会通河。明清时期,这条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北大动脉。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聊城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之美誉。
穿越历史的烟尘,续写精彩的故事。1996年,京九铁路通车, “沉沉一线穿南北”,它结束了聊城没有火车的历史,京九铁路通车点燃“天下不敢小聊城”的豪情,给聊城人以鼓舞和力量。
聊城,东连泰岱,西接秦晋,南望中原,北枕京畿,黄河和大运河在此交汇,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在此相融。从2500年历史中走来的聊城,文脉源远流长,区位优势明显。
然而,“时空优势”还是美中不足、“略逊风骚”,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每一次交通工具的升级都推动着社会的巨变。优越的区位加上便捷的交通才能变“优势”为“胜势”,让发展如虎添翼、凤翔九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舍昼夜。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聊城对通过高铁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渴求更加迫切。
今天,汩汩流淌的黄河、运河,与高铁在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相聚。
(二)
济郑高铁是聊城西出中原腹地、打通全国主要地区联络节点的重要交通线,还是对接日韩、覆盖山东、辐射黄河流域的沿黄达海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坐着高铁来聊城”已成为聊城人津津乐道的新口头禅。
它是交通线,又是发展线。在地图上看,济郑高铁像一个“一”字,“一”字的两头是济南、郑州两座“万亿城市”,两大省会从互联互通变成直连直通,不仅为中原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相向而行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整体推进黄河下游城市群建设、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放眼全国,济郑高铁开通后,济南、郑州、太原、石家庄四个省会城市之间,有望形成“1.5小时生活圈”,这就意味着,“山河四省”不再隔山隔水,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像到邻家串门一样方便。晋冀鲁豫省会形成高铁闭环之后,京津冀、中原地区、山东半岛和山西中部四个不同层级的城市群就携起手来。山东是“菜篮子”,河南是“粮袋子”,山西是“煤窑子”,河北是“铁铺子”,“四子登科”,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美与共,对我国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作为山东的“西大门”和面向中原地区的“桥头堡”,济郑高铁通车,聊城在沟通中国两大城市群、加快推进“黄河战略”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定位基础更加牢固。“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随高铁而来的,不仅是人流、物流,还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先进的思想观念、一流的管理模式、新鲜的发展经验,它将给聊城带来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热潮。
济郑高铁,让聊城与世界接轨,让世界聆听聊城。
(三)
高铁万里路,与君共一程。
在这“一程”里,从“我”到“我们”共襄盛举,从“做”到“作为”共图大业,从“一个人的梦想”到“无数人的梦想”竞相绽放,奏响了时代的华彩乐章。
高铁通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建设工程,建设者只争朝夕,换来今日的高铁梦圆,一个个“我”微不足道,但汇聚成“我们”就可以排山倒海,无数的“我们”众志成城,将推动聊城“大步走”。不久,高端人才、文旅资源、新兴服务业等发展红利将沿着高铁源源不断来到这里,这是对无数“我们”的礼赞。
聊城人盼高铁,但绝不会坐等高铁。今年以来,聊城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借力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推动鲁西国际陆港扩能升级,全力打造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和港航产业发展集群,努力构建辐射冀鲁豫、对接省会经济圈、服务京津冀的现代物流新业态运输体系。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我们会迅速完成与高速通车的“交会对接”,让高铁红利来得更快、更早。
11月26日,在“两河之约·乘着高铁游聊城”2023聊城(郑州)城市文旅推介会上,聊城小伙李明政在推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鸡毛掸子时说,“高铁开通时,鸡毛也能飞上天”。“飞天梦”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无数人的,随着济郑高铁的开通和正在规划施工的雄商高铁,聊城将深度融入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从高铁线到高铁网,进入“高铁时代”的聊城,将再奏“天下不敢小聊城”的凯歌。
一条高速铁路,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既然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高铁时代”已然开启,高铁故事还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