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国家公祭日主题报展
■ 本报记者 张承斌
12月11日上午,聊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国家公祭日主题报展,展出100多份老报纸。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开始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老报纸文图并茂,还原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此外还有历年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相关新闻报道。比如,2005年5月9日的《北京青年报》推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专版,在第49版刊发《控诉南京大屠杀》一文,通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翔实而缜密地还原南京城经历的这场人间惨剧。2015年12月14日的《新华日报》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并刊发《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活动侧记》《中外友人点亮烛光祭奠死难者》等多篇新闻稿件。
展出的报纸虽然年份久远,但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年份最早的是1951年9月3日印发的《光明日报》,距今已72年。
据了解,本次活动展出报纸均为退役军人董瑞先提供,他常年收藏老报纸,已经坚持了20多年。截至目前,董瑞先共收集报纸3000余份。这些报纸,有的是他在部队时保存的,有的是在旧书摊买的,还有的是和全国各地报纸收藏者交换来的。在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他把手中相关主题的老报纸主动拿了出来,目的就是想通过报展,提醒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老报纸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以后,我会充分发挥这些老报纸的作用,开展和参加更多展览活动,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发挥应有作用。”董瑞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