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为民解忧“金钥匙”
——冠县推行“信用+五心”调解工作法
■ 本报记者 王文轩
12月20日,桑阿镇司法所政法干警黄易梁向记者展示了不久前该镇居民张磊(化名)送来的锦旗,这面绣有“为民讨薪扬法治 司法公正得人心”字样的锦旗正是冠县推行“信用+五心”调解工作法的缩影。
从事模块建房工作的张磊,之前承包了桑阿镇居民任明(化名)的房屋建设工程,二人签订合同,约定总造价为26.9万元,待房屋主体建到80%后,任明结清全部尾款。黄易梁介绍,前期二人合作愉快,任明支付了24万元。可当房屋主体建成80%后,张磊要求其支付尾款2.9万元时,却被他拒绝,张磊随即停工。两人因此发生矛盾,张磊来到司法所寻求帮助。为避免矛盾激化,该司法所第一时间指派人民调解员和法律顾问开展调查和调解工作。在调查环节,该司法所对双方收付款数额进行核实,确认数额为24万元。可令人意外的是,在后续调查中,任明忽然向司法所提出,之前除24万元以外还向张磊支付过2.9万元现金。张磊对此并不认可,并且情绪激动,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在接下来的调解中,调解员和法律顾问分别与两人谈话。一方面,对任明强调要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做人做事要讲诚信、有担当,最终任明承认支付2.9万元现金是谎言,不想结算尾款是因为担心后期施工出现质量问题,没有保障、无法维权。对此,法律顾问详细讲解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最终消除了他的顾虑。另一方面,对张磊强调不但要保证建房质量,还要注重客户对于细节的要求。最终,双方握手言和,整个调解过程持续了近5个小时……
万善乡法律顾问王书晴热衷于调解工作、善于钻研调解技巧,总结提炼出“信用+五心”调解工作法,以其全面、实用、精准、有效的特性,得到了全县法律顾问和人民调解员的青睐。“五心”,即对人热情,发自内心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热心;秉持公道,以法、以理、以德服人的公心;听得进、忍得住当事人的诉说,多次被拒仍然坚持调解的耐心;敢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誓要将纠纷调解成功的决心;善于换位思考,能和群众推心置腹的真心。同时,在“五心”基础上,引入“信用承诺机制”,保障当事人如实陈述,从而快速厘清纠纷焦点、达成协议、履约践行。
近年来,冠县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挖掘县域内金牌调解员的调解潜力,将信用元素植入调解工作,在全县推广使用,确保调解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用“信用+五心”的金钥匙,打开了一把把群众的“烦心锁”。
推广过程中,冠县各乡镇又结合本地特色,进一步优化该工作法。辛集镇一站式矛调中心秉持“信用+五心”工作标准,突出疏导、化解效果导向,以调解协议落地生效为目标,一件件矛盾纠纷消弭于无形;桑阿镇“贴心大嫂”专业调解队伍在“信用+五心”调解工作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了“热心接待群众、耐心倾听诉求、细心分析案情、贴心制定方案、诚心解决问题、真心排忧解难”的“信用+六心”调解工作法,成为他们调解纠纷的“杀手锏”。
“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当地’,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保障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随着冠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信用+五心’调解工作法为广大调解员提供了一把解开各类矛盾纠纷的‘金钥匙’。经过实践的不断锤炼,这个成长于基层的工作法,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实现跨越和蝶变。”冠县司法局局长刘建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