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

——市财政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进非遗传承保护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记得住的乡愁”,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更是美好生活的丰厚滋养。12月25日,记者从市财政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局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立足财政职能,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上持续发力,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传承,不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打造非遗产业化发展体系和市场化营销体系,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建章立制,让非遗“活”下来

2022年至2023年,市财政局拨付资金280万元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杂技创排杂技剧《强渡黄河》,生动再现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英雄事迹,丰富了黄河文化内涵,荣获第十五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高空类一等奖;2021年至2023年,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700万元用于聊城杂技、“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品牌、中国临清桑黄博物馆建设等项目;将非遗传统表演类项目聊城杂技、山东梆子、蛤蟆嗡纳入“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政府采购范围,2019年以来共采购1360场,金额788万元……

“聊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截至目前,我市共有聊城杂技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临清贡砖制作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65项、市级非遗项目356项、县级1192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3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08人,县级1178人。”市财政局教科文科科长豆立川告诉记者,市财政局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激发出新活力。

市财政局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自2021年开始,制定了《聊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设立了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财政投入力度位居全省前列,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三年间,市财政局统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1217.1万元,为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做好资金保障。

市财政局还不断拓展非遗保护的渠道和途径,积极落实2023年度中央、省级、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373.1万元,对29个非遗项目、233名非遗传承人、9个非遗工坊、10项县级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进行补助,有力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2019年以来,市财政局共申报落实国家、省、市专项资金1658.7万元,助力100个非遗项目、660位传承人有效传承,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续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拓展体系,让非遗“火”起来

11月17日上午,在2023年山东省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知识竞赛决赛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锦”(东昌古锦)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民间工艺大师梁平现场展示了她的鲁锦作品《京杭大运河》,获得了在场选手和观众的热烈掌声。

东昌古锦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曾被作为贡品。现代纺织工业的高速发展,让工艺复杂的东昌古锦几乎退出了人们的生活。2006年,鲁锦(东昌古锦)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为了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我们连续多年对东昌古锦给予资金补助。2023年,我们给梁平鲁西民间艺术体验馆申请了提升补助资金4万元,帮助梁平在技艺上不断推陈出新。”豆立川说,近年来,市财政局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同时,还积极打造非遗产业化发展体系,2023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00万元,引导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聊城的历史和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和活力。

在市财政局的支持下,我市以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名村名镇”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区域性整体性保护,建成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处,省级文化生态名镇2处;推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省文化和旅游厅合作项目“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齐鲁(临清)研究基地”、东阿阿胶城、古城非遗文创园建设,着力打造集非遗项目体验、产品交流交易、文化创意研发、传习研学、娱乐休闲演艺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市非遗集聚区。各县(市、区)均建立了陈列馆、展览馆、传习所等非遗传习展示场所,推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研学教普和传承推广活动。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人。我市每年组织开展面向非遗保护工作者和传承人的研修培训、对外交流,通过设立传承人补助资金、举办拜师仪式、吸纳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力。

活态绽放,让非遗“走”出去

11月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航局、云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在6号馆的山东展区内,魏氏柳编、阳谷木雕、剪纸等传统非遗技艺以及灵芝、阿胶等道地药材系列产品,吸引了众人目光。同时,多种文创产品在现场大放异彩,于细微之处展现“聊城有礼”的用心与用意。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最有力见证和最具说服力的载体。市财政局助力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双向奔赴。

手造,一半巧手一半匠心,正是聊城扎实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的一大举措。聊城立足自身丰厚的优势,汇集文化底蕴和创意元素,推出“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品牌,并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基本建立集产销研、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山东手造·聊城有礼”产业体系。如今,我市有非遗手造类项目479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6项、山东老字号项目15项、旅游商品32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茂盛景。

要“传”得下来,就不能仅停留于静态保护阶段,只有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为其注入持久生命力。市财政局立足本地文化特色,依托非遗资源,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助力市文旅局及非遗传承人开发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系列文创商品,推出了东昌雕刻葫芦、东阿阿胶中医药系列、景阳冈酒系列、宛园文创家纺、魏老六熏鸡、临清三和蜡染布艺等一批兼具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非遗商品大礼包。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交融,推动非遗产品守正创新,把文化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综合竞争力。

此外,市财政局还助力构建“非遗+N”运营体系,打造研学基地88处,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学校等活动,并推动各县(市、区)非遗工坊申报省级非遗工坊,临清贡砖非遗工坊、景阳冈酿酒非遗工坊、冠县郎庄面塑非遗工坊3家非遗工坊入选山东省省级非遗工坊。如今,聊城市现有县级非遗扶贫工坊102家,全市非遗相关产业年均直接带动就业6182人,实现产值38.2亿元。

让非遗融入日常,让传统接轨现代,文化因传承而深厚,工艺因传承而盛放。在聊城这片文化热土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正以有形之力涵养非遗无形之美。

纵时光荏苒,然聊城非遗未来可期。

2023-12-26 ——市财政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进非遗传承保护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3478.html 1 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