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聊城日报》一路同行

■ 郭洪广

仔细思忖,我与《聊城日报》相识、相知,一路艰辛、一路求索,我也完成了从一名普通读者到一名写稿人的转变,不能不说,是《聊城日报》这片沃土为我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让我得以更快地成长。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一次县委宣传部举办的业余通讯员培训班上,编辑老师以《聊城日报》上的文章指导学员按栏目设置有针对性地投稿,由此,我赫然发现了薄薄的纸张、相对较小的《聊城日报》,第一次了解了这份报纸。当时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自己写的稿子也能见报。那时我们同行把这事儿叫做“变铅字”,谁要有一篇稿子变成“铅字”,大家都很羡慕,那时县里没有出版的报纸,我就把《聊城日报》当作主攻方向。我细心揣摩报纸的需要和编辑的意图,开始尝试着向报社投稿,写自己耳闻目睹的身边新闻。我还清晰地记得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变铅字”的喜悦之情,400多字的稿子收到3元钱稿费,我用其中的1元1角钱在书店买了一本《新华词典》,一直用到现在。

2004年,我被招聘到镇政府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工作中,我将《聊城日报》作为投稿的主阵地,也有幸与报社的编辑记者有了多次接触,向其请教写作方法和构思技巧,大到主题选定、标题制作,小至标点符号、错别字纠正,编辑老师耐心指导,让我的新闻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这些年,我在各新闻媒体发表了千余篇新闻稿件,连续多年被聊城日报社、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可以说,我和《聊城日报》一路同行。

搞新闻报道,每天看报是必须的,阅读《聊城日报》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近几年,单位为我订了八九种报刊,每当邮递员送来散发着油墨香的报刊,我都是第一时间翻阅《聊城日报》,并把好文章剪贴在本子上。

每当我写完一篇稿子,首先会向《聊城日报》投稿,由于自己不会电脑,时效性强的稿件写完了,编辑记者就全程负责打字整理。这些年能持续在《聊城日报》发稿,得益于编辑老师无私、热心的扶持和提携。

夜深人静之时,翻看《聊城日报》,我一遍一遍地慢慢品味。一杯清茶,一盏孤灯,让我在字里行间久久徜徉,细细体味那种美好的感觉。

2022-02-0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356.html 1 我和《聊城日报》一路同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