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传下去
——文化“两创”背景下曹植墓的保护与开发
■ 张召刚 韩靓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鱼山西麓,是三国时期陈思王曹植之墓。它依山为穴,封土为冢,是迄今为数不多的曹魏王侯墓葬之一。现存墓室、封土及附属文物石碑六幢、碑楼一处,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当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背景下,曹植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笔者认为路径主要有:
以文物保护为主线
近年来,东阿县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了对曹植墓保护力度,先后对墓葬本体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实施了安防工程、编制了保护规划。2018年,重要附属文物隋碑亭因洪涝灾害,墙体酥碱、屋面坍塌。县政府筹集资金对碑亭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对一级文物、隋曹植墓神道碑的碑体实施了防磨蚀、防溶蚀保护。下一步,将实施曹植墓墓室及其封土保护整治、附属石质文物保护修缮、增设保护界桩。另外,通过拆除废弃民房、改造风貌不协调的构建筑物、加固治理断崖边坡危岩,逐步消除曹植墓周边环境破坏因素,还原其历史、自然生态风貌,科学有效地保护曹植墓,确保文物价值及社会价值的传承与发扬。
以加强管理为抓手
1994年,东阿县建成曹植墓风景区。近年来,又融合鱼山地质公园,打造了鱼山曹植风景区,不仅有碑林、梵音洞、七步桥等人文景观,子建祠、碑楼、鱼山地质博物馆等展示设施,还有羊茂台、闻梵处、仙人足迹、断层等地质景观。曹植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仅有4名职工负责日常维护,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须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合理调整人员配置,提升管理水平;其次要完善规章制度,制定曹植墓保护管理办法、消防安防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和日常巡检;再次要优化管理系统,提升配套基础设施,进行登山步道检修,道路设施改造,电力、给排水、消防、安防系统、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
以挖掘价值为基础
曹植是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要深入挖掘曹植文化、曹植墓的价值,要丰富曹植文化研究的基本资料,包括人物生平、文学诗作、历史传说等,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要开展曹植墓考古专题研究,通过墓葬封土确切范围的勘定、地下遗存的考古勘探、三座同时期墓葬及龙山文化夯土台址的发掘等,不断完善1951年曹植墓考古发掘相关资料,加强曹植墓选址及形制结构、墓园布局的研究,为保护展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要深入分析曹植与黄河文化、农业生产的联系,以及他创制鱼山梵呗、杂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影响等,研究阐释曹植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以活化利用为手段
提升曹植墓展示水平。重点对子建祠展厅改造提升、对曹植墓墓室及封土进行展示。子建祠于1996年建设,是目前曹植墓集中展陈区域。提升将以展示曹植墓出土文物为主,配置图片、模型及声光电辅助,突出沉浸式体验方式。在曹植文化园展厅,还将通过三维模拟、数字影像、场景搭建等方式,展示曹植墓墓室内部布局。
提升鱼山曹植风景区文化品位。推进风景区4A级创建提升工作,包括完善景区标识牌、引导牌、解说牌、警示牌等展示标识系统;增加休息座椅、公共饮水等服务设施;优化改造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提升观景道路与观景平台等。在景区植入多种业态,如演艺剧场、休闲娱乐场馆、旅游商店、超市、餐饮民宿等,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品位。
推进曹植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围绕曹植文化,依托鱼山梵呗、杂技等,将非遗要素融入景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将鱼山地质景观、曹植传说人文景观、黄河自然景观相结合,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游、休闲游、乡村游,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开发三国文化体验区,设计射箭、投壶、演武等活动,将旅游参观与娱乐有机统一,满足不同层次观众需求;依托当地非遗文化、老字号品牌等资源开发设计文创产品,促进文旅消费,推动乡村振兴。
以普惠共享为目的
要充分运用曹植文化的内涵,使其成为高质量、实用性的生产力,更好地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需要,让文化资源普惠共享。将曹植故事搬上屏幕,拍摄影视作品、曹植墓及相关考古发现纪录片;创作有关曹植的文艺作品;编写与曹植相关的中小学乡土教材;采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扩大曹植文化影响力,通过数字化平台、网络平台、短视频、VR技术等,讲好曹植故事,确保最新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东阿县将立足文化资源禀赋,以曹植墓为示范点,聚焦文物保护利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两创”文章 。
(本文系2023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文化‘两创’背景下东阿曹植墓的保护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HZ20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