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食堂的别样“团结饭”

■ 本报通讯员 张清强

“我们街道目前运行的12家幸福食堂,全部采用幸福食堂+健康体检+文艺节目+志愿服务的模式,把公益市集设在幸福食堂,让老人吃上热饭的同时,享受义诊、义演、义剪等服务。我们这几个民族村还开设了民族团结思政课。”1月2日,冠县清泉街道西街村党支部书记沙元民介绍。

谈到在幸福食堂开设思政课堂的初衷,沙元民说,西街村是“红石榴”少数民族村庄,什么时候都要把搞好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这种思政课,效果怎么样?笔者带着疑问,跟随沙元民走进该村幸福食堂。食堂内,老人们有的围坐在一起唠家常,有的在“健康角”量血压,大屏幕上播放着经典剧目《朝阳沟》。

沙元民拿着话筒向前来就餐的百余名老人打招呼。当他告诉大家,今天村里又有两位年轻人为幸福食堂捐了1600元后,老人们自发地鼓起掌来。

“年轻后生有爱心,懂得感恩,办了件好事。咱们都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了,也要懂得感恩。今天我们就唠唠‘感恩’这俩字。”沙元民刚抛出主题,梁金锁便接过话茬:“我家的情况大伙都了解,若不是上级的好政策,日子真的没法过。”

早些年,梁金锁因病致残,家庭生活陷入困难。西街村将其纳入贫困户予以帮扶。几年来,通过医疗救助、经济帮扶等政策,梁金锁不仅看好了病,家里生活条件也日渐改善。前不久,清泉街道审核其家庭收入达到了退出享受政策的标准。村干部找他谈话时,梁金锁爽快地答应。“想想这些年街道和村里的照顾,还有什么不知足的。”梁金锁话里满是感激。

说到看病,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缺医少药,有了小病小灾要么扛着,要么用土办法自己治,谁舍得上医院?”“现在人人有医保,住院都能报销。”“各级医院的医生经常到村里给大伙免费体检、看病。”

由“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到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从“夏季缴公粮,秋季缴提留”到免费打机井、种地发补贴,再到整治人居环境、发放节日福利。老人们忆往昔艰难、讲身边变化、谈国家政策,一件件、一桩桩说到了大伙儿心坎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清泉街道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工作紧紧扛在肩上、牢牢抓在手上,持续办好公益市集、幸福食堂等关键小事,经常组织微课堂,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回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清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高秀龙说。

2024-01-0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3898.html 1 幸福食堂的别样“团结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