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新农村 当好新农人
“最美种粮大户”讲述乡村振兴故事
本报讯 (记者 林晨 刘志耀) 1月22日上午,市委宣传部在市融媒体中心举行“最美系列记者见面会”第四场活动——聊城市“最美种粮大户”专场,邀请陈爱华、王伟、陈树行、张青、杨艳宾等5名“最美种粮大户”讲述他们的种粮故事。
陈爱华,临清市从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目前在全镇各村流转土地1345亩,托管土地2030亩,202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从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地方专项债券项目,与山东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建立高校博士工作站,在高标准大方农田的基础上,进行良种试验,全力打造全聊城地区最大的小麦、玉米良种试验培育基地;2023年,陈爱华筹集资金1300余万元,建设了粮储烘干基地,购置安装了粮食烘干塔,可以实现年仓储粮食2.5万吨,烘干设备日可烘干粮食400吨。
“我们农场2023年小麦最高亩产量817公斤,玉米最高亩产量964公斤。近几年,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进度加快,我愿意为更多的种粮大户提供种植经验,降低种植风险。”发布会上,东昌府区辛王顺丰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介绍。2021年,王伟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2022年入选“齐鲁乡村之星”,2023年被评为“山东省乡村好青年”。王伟还任职山东利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现了“农技创新、科技示范”的目标。
陈树行是冠县柳林镇谷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主要业务是粮食种植、收储、加工、农业托管等,现有社员79人,粮食烘干塔3套,粮食加工设备20余台,农机110余台,流转土地1028.6亩,其中,大豆玉米复合种植300余亩,单季机械服务面积2万余亩。多年来,陈树行在粮食种植方面不断学习实践,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的路子。
张青,东阿县青源家庭农场负责人。该农场成立于2017年6月,承包土地1200余亩,养殖驴驹300余头,年主营业务收入630万元。张青于2021年10月被评定为“农民农艺师”,2023年1月入选“齐鲁乡村之星”。青源家庭农场良性发展的同时,先后带动79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为村庄增加年集体收入3万余元,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
杨艳宾是莘县昌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张鲁镇流转土地517亩。为确保粮食丰收,他购置了旋耕机、收割机、施肥机、播种机等农业种植机械。2022年,他种植的小麦亩产量达765公斤,2023年,他种植的玉米亩产量达750公斤,均高于当地平均产量水平。为确保颗粒归仓,他添置了日烘干能力达70吨的烘干设备,建设了面积2160平方米、贮存能力达8000吨的粮食仓库。近几年,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张鲁镇涌现了十几位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024年,杨艳宾打算再新增1台日加工能力为100吨的烘干设备,新建1座容量为5000吨的标准化粮仓,确保粮食能够得到更好的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