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红纸剪出浓浓年味
——茌平剪纸传承人创作36幅祥龙剪纸作品贺新春
■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晓伟
本报通讯员 周超 刘越超
剪窗花贴春联,欢欢喜喜过大年。剪纸是春节习俗中富有艺术性的一种民间技艺,在剪纸之乡茌平区,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正不断传承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日前,茌平剪纸省级传承人黄玉华创作的一组龙年剪纸作品火出圈,这组剪纸作品共计36幅,构思巧妙、造型简练、鲜活明快、生动传神,展现了茌平剪纸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1月24日,在茌平区文化馆,记者见到了正在聚精会神设计剪纸图案的黄玉华。经过一天时间的构思和勾画,她取名为《祥龙纳福》的剪纸设计即将完成,很快便可以将图样剪成作品。黄玉华介绍,她在勾画的时候,先从龙的头部开始,画完龙头,再画龙体,最后再配上其他元素。除了龙元素以外,牡丹花也是构成作品的重要元素。牡丹花形象在黄玉华的剪纸作品中颇为常见,象征着祖国的繁荣与富强。
茌平剪纸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谈起从事剪纸艺术的初衷,现年63岁的黄玉华告诉记者,小时候,她常常看到奶奶、姥姥剪纸,熟练的手法、精美的作品令她着迷,耳濡目染之下,就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也学会了剪纸。经过几十年的潜心钻研,黄玉华创作的剪纸作品已经小有名气,她也成为了茌平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喜爱。
“小尺寸的作品,我一天能画3幅。有时候灵感来了,就停不下来,一旦放下,作品就会不完整。现在年龄也大了,眼睛不好使,一天只能剪一幅。”黄玉华说。
剪纸艺术源自民间,它承载着普通人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黄玉华告诉记者,在创作中,她坚持尊重传统,继承和发扬剪纸艺术的精髓,同时,也会关注现代审美,尝试将现代设计元素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时代感。这样,既能保持剪纸艺术的优良传统,又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
“在我创作的作品中,每一幅都脱离不了咱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像这幅作品,里面的葫芦寓意福禄,鸡、牡丹花寓意吉祥富贵,柿子寓意事事顺心,还有这个如意头,也叫云头,用它来代替龙的尾巴,寓意如意祥和……”介绍起剪纸作品,黄玉华如数家珍。
近年来,茌平区高度重视传承保护剪纸艺术,积极开展茌平剪纸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等公益培训,组织茌平剪纸项目参加中国国际文旅博览会、好客山东贺年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茌平剪纸的魅力。“我们将守正创新,持续传承非遗剪纸艺术,让剪纸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宫秀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