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把时间都给了园林”
——记临清市城市园林服务中心养护科科长梅艳
■ 本报记者 朱海波
“这几棵树是临清市仅有的黄栌,也叫红叶,和北京香山红叶是一样的,生长缓慢,修剪的时候一定要特别上心,既要去掉弱枝,又不能伤到主枝。”2月7日上午8时,微微寒风中,临清市城市园林服务中心养护科科长梅艳,正手把手教园林工人修剪要领。
作为从业18年的“老园林”,在梅艳眼里,每棵树、每朵花都是有生命的,春天发芽、夏开繁花、秋天红叶、冬雪轻压,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园林工人的心血。种好每一棵树,育好每一棵苗,她的工作日常就在每天重复的这些小事中。
和她共事的园林工人年龄普遍偏大,干起活来未免不精细,梅艳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发现的工作难点都记录下来,她视园林工人为家人、为兄嫂,一边引领,一边照顾,团结和激励着大家共同为美化家园出力。
园林工作是技术性非常强的工种,梅艳自学了大学园林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于白粉病、根腐病等病害,天牛、蚜虫、美国白蛾等虫害,梅艳对症下药并能药到病除,她不仅成了“美容师”,还成为“医师”。
随着园林工作逐步机械化,绿篱机、割灌机、油锯、浇水车、升降机等中小型机械已普遍应用,园林工人不仅要会用,而且要会修、会保养,从浇水治虫到燃油维修,每一项工作都不能掉以轻心。夏季,他们要抱着发热的机器工作,汗水从衣角处滴落;冬季,他们要经受凛冽寒风,早出晚归,雨雪天气的抢险排障,不仅辛苦,还有风险。还有一项“苦差事”是园林巡查,因为没有公车,“私车公用”就太正常了,他们有的骑着电动自行车,开到没电就推着走;有的开着私家车,车开坏了自己修。
出于职业习惯,梅艳每次到外地出差,都会细心观察当地的园林绿化特色,哪些地方绿化树种好,哪些地方修剪效果好,哪些地方规划设计好,她总能发现优秀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带回临清。
梅艳儿子身患残疾。每天一早,她在照顾好孩子后就要外出工作,孩子只能坐在轮椅上玩耍。有一次,梅艳去巡查园林养护工作,由于路程太远,电动自行车没有电了,恰在这时,孩子打来电话说:“妈妈,我要喝水。”梅艳听了万分着急,加快脚步往家里赶,但依然回家晚了,开门一看,水杯已经打碎了,电话摔出去很远,孩子也趴在地下,轮椅压在孩子身上。看到这一幕,梅艳泪流满面,失声痛哭。“我的时间给了园林就给不了家庭,对孩子亏欠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