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做《聊城日报》“铁杆粉丝”
■ 宋玉秀
我和《聊城日报》的渊源要追溯到1998年的正月十六,地点是高唐县城北十五里的韩寨中学。那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打扫完办公室的卫生,时间尚早。于是来到学校的图书室,想借本小说。一进图书室,邮递员刚刚送到的《聊城日报》就放在门口的桌子上。我顺手拿起一张读起来。
一篇教育随笔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针砭时弊,语言犀利深刻,正是我内心所想的。当时我也有一些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和建议。既然别人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我为何不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字呢?
我虽在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因工作需要,却一直教初中地理。但内心深处对文学的热爱一刻也未停止,闲暇之余,也写点散文投寄出去。1997年有一篇散文发表在《山东教育》上,我的写作热情一下子被点燃。
之后,我写了一篇随笔《开卷未必真有益》投给了《聊城日报》,在文章中我呼吁让学生读名著、读好书。不久,这篇文章在《聊城日报》发表。看到自己的文字又一次变成铅字,我心里美滋滋的。
后来,学校让我做新闻宣传员,每周把学校的新闻报给县教育局。我一边尽心尽力地教课,一边在课余时间写新闻稿,一年间,竟有好几篇短消息发在了《聊城日报》上。1999年,我被评为教育系统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同时被聘为《聊城日报》通讯员。
2000年,新建的高唐二中招聘高中语文老师,我静下心复习了3个月,以笔试第1名的成绩考进高唐二中。此时我已11年没教过语文,一切要从头开始。我仗着自己年轻,每天超负荷工作,无暇再给《聊城日报》投稿。因长期劳累,我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领导照顾我,让我到阅览室工作。
如今,我的神经衰弱已痊愈,我又能重新读书写文字了。每天,当收到散发着油墨香的《聊城日报》时,我总会认真地阅读。日积月累,受益匪浅。有一次,阅览室洒满阳光,我捧一杯香茗,阅读《聊城日报》。一位同事来借书,看到我后,羡慕地说:“大姐,你太幸福了,你现在的样子真美!你怎么不给《聊城日报》写文章?”
我笑了笑,感觉到希望在内心涌动。
是的,我也可以像当年那样,拿起笔,把自己的点滴感悟写成文字。无论发表与否,至少可以一直做《聊城日报》的“铁杆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