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礼物看变化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咋又买这么多东西?不是跟你们说了吗,啥都不用买,啥都不缺。”2月2日,农历大年初二,家住开发区的徐秀平一边热情地招呼提着大包小包礼物的女儿女婿进门,一边幸福地唠叨着。
今年72岁的徐秀平是一位退休教师。春节前,儿子儿媳给她和老伴儿每人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作为过年的礼物。“我现在学会了在手机上看视频,跟着视频学广场舞、学做饭。”更让徐秀平和老伴儿高兴的是,他们还学会了用微信聊天,“学会了发语音、打视频电话,随时都能和亲戚朋友聊天,还能看见人,跟见面一样。这东西可真高级。”
大年初二,2个女儿回娘家,又给徐秀平带来了衣服、水果、茶叶、烟酒、牛奶等节礼,摆满了客厅的一角。
“你们就是爱乱花钱,买那么多东西,我们哪能吃得完、用得完?日子再好也要勤俭节约。”徐秀平“抱怨”着,脸上却露出幸福的笑容。
“现在,孩子啥都给我们买,很多东西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没见过。”徐秀平说,上世纪80年代,过年走亲戚的“标配”是挎个提篮,里面放几个白面馒头,外加1公斤点心,然后在提篮上盖一块花毛巾。点心要用纸包好,上面盖一张油面儿的红纸,再用细绳捆住。条件好点的还可以加一两个肉方子(外形四四方方的肉块),或者是把肉切成肉片夹到馒头里。
徐秀平回忆,如果走亲戚带炸丸子、油条,或者肉包子这些东西,在当时就属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即便如此,亲戚一般也不会把提篮里的东西全部留下,而是象征性地留下一部分,再放上几个自家的馒头或其他东西,算是“回礼”。
“那时候穷,想送别的东西也没有。亲戚拿来的肉方子或者稍微稀罕点儿的东西,一般是不舍得吃的,因为还要留着走别的亲戚。”徐秀平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提篮慢慢变成了仿皮的提包或者尼龙的网兜,里面的礼物也渐渐丰富,有了饼干、罐头、桃酥、鸡蛋糕等,走到亲戚家打开就给孩子们吃。到了21世纪,人们走亲戚带的礼物又发生了变化,变成水果、火腿肠、鸡、鱼、烟、酒和成箱的牛奶等。
“现在,别说过年了,平常孩子们回家,汽车的后备箱都塞得满满的,吃的、用的、穿的,啥都有,以前的日子跟现在哪能比?我这件褂子就是闺女新买的,一会儿打开视频,让她姨看看。”拽了拽新衣服的衣襟,徐秀平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