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堵牢,“出口”畅通,星光·珺园小区——
“黑科技”让电动车不再“任性”上楼
■ 本报记者 马永伟
2月28日上午10时,家住星光·珺园小区的钱桂华推着小孙女出来晒太阳。
这个小区位于利民路和二干路交叉口东北角,环境优美。
“您家里有几辆电动车?平时在哪里停放?怎么充电?”
面对记者的询问,钱桂华笑着回答:“家里的3辆电动车都在地下车库停放、充电,安全方便还省钱。”钱桂华的回答得到了小区其他居民的赞同。
是什么样的电动车管理方式让小区居民如此安心?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电动车集中停放、充电
杜绝进梯入户
近年来,因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和充电引发的事故不时发生,给小区居民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电动自行车起火致人伤亡案数量之所以较快递增,违规停放、充电是重要原因。
据了解,星光·珺园小区于2023年5月交付使用,目前已有320户居民入住。2月28日,记者在小区看到,小区路面干净卫生、环境优美洁净,楼道内未见电动自行车停放,也没有车辆出入。
电动自行车都停哪儿了?
带着疑问,在小区物业人员的引导下,记者来到7号楼南侧的地下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区,数百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整齐停放,有的正在通过充电桩充电。
“小区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区占地1000平方米,我们通过第三方设置了一个集中充电桩、共200个充电接头,基本能满足目前入住居民的需求。”星光·珺园小区项目经理董民表示。
如此多的车辆如何做到安全、规范充电?
“我们对小区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小区客服主管朱鲁鑫介绍:“小区在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区设置了打卡点,安保人员每2个小时会去定点巡查并记录。小区客服和维修人员每天会穿插着进行巡视,监控室也是24小时监控,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灭火器,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维护管理,以保障充电桩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同时,在醒目位置张贴充电桩使用方法和温馨提示,通过宣传引导,鼓励居民在指定区域充电,最大限度确保电动自行车集中规范充电,从而最大限度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为杜绝电动自行车“进梯入户”,该小区在每栋居民楼电梯内安装了电动自行车防上行装备。“如果有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防上行装备就会立即启动,我们会通过‘五方对讲’的形式劝诫业主,禁止车辆进入楼道和电梯。”朱鲁鑫说。
电动车充电方便省钱
居民挺满意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城区不少居民小区都安装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有的缺乏管理维护,使用者寥寥,有的则被频繁使用,颇受居民欢迎。
“我们小区的充电桩,使用率达90%,除了安全方便外,关键是实惠,不让居民多花一分钱。”董民解释。
2月28日的采访中,记者在星光·珺园小区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区注意到,小区设置的充电桩名为“智云社区共享充电站”,上面标注着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收费标准,居民使用时插入充电器,刷卡或用微信扫描插座上的二维码,按下对应按钮后即可充电。这款充电设备可为电动二轮、三轮、普通四轮车辆进行充电,按电动车实际功率与充电时长计费。车辆功率小于等于200瓦,每小时0.2元;车辆功率大于200瓦的,每小时充电费用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浮。此外,车辆充满电后系统会自动断电,不再额外计费。
“晚上把车子放在这里,充上电后我就不用管了,真省事儿。”居民刘先生高兴地说。
小区智能充电设备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家有3辆电动自行车的钱桂华深有体会。“2月25日,充电141分钟,消费0.46元;2月20日,充电300分钟,消费1.31元。”钱桂华拿起手机,从微信中熟练地打开“智云科技充电”小程序,向记者展示充电记录。“充多长时间电,花多少钱,上面都详细记录,没有损耗。用它充电既方便又省钱。”钱桂华说。
当天,朱鲁鑫把一份“充电桩使用温馨提示”送到钱桂华家里,并向后者详细讲解电动车充电注意事项。物业细心贴心的服务让钱桂华备受感动,“小区环境好、给电动车充电省事省钱,我们住着安心、舒心。”钱桂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