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 李少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推动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是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内在要求,对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实现沿运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聊城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现状
聊城运河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这里名人事件影响大,历史文物数量多,对大众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多数沿河居民能够认识到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也有意愿参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活动。
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准则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指标的平均得分高于物质文化遗产,表明沿河城镇存在能够体现历史文化风貌区价值的传统构筑物和建筑,且历史价值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同,如山陕会馆、鳌头矶、舍利宝塔等。但也表明,部分建筑物文化肌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坏。
聊城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一、聊城运河文化传承的价值
大运河聊城段作为中国古代运河文化的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艺术和建筑等方面,更体现在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塑造。通过传承运河文化,可以促进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二、聊城运河文化创新的推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单纯依靠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进行运河文化的创新,有助于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进而实现运河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聊城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一、聊城运河文化传承路径
加强保护修缮。为有效保护聊城运河文化,需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工作,修复古建筑、拓展文化景区,保护好运河的文化遗产。同时,加强对城市规划的指导,使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发展当中。
丰富传承方式。除传统传承方式外,应尝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建设数字文化馆,数字化保存文物资料,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文化推广,扩大文化传承的受众范围。
培养传承人才。加强对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建立专业化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引导青少年参与文化传承工作,培养他们对运河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为文化的长久传承奠定基础。
二、聊城运河文化创新路径
着力推动文旅振兴乡村。围绕聊城运河文化,积极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乡村民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做强产业、丰富业态、增加就业,打响聊城运河乡村旅游品牌,如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
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精心创作一批彰显运河文化底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打造线上线下展演平台,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文化主题公园及特色文化小镇,如创建“水上古城”文化主题公园,并以此为中心,带动区域发展;分门别类地规划建设特色文化小镇,如临清贡砖小镇、阳谷张秋古运河生态小镇等。
我们要挖掘大运河聊城段沿岸城市的历史、地理和人文优势,开展科研、创作、宣传、推广方面的深度合作,擦亮“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城市品牌,书写聊城运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单位:聊城市技师学院,本文系2023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研究课题“聊城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NYB20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