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芯”守护粮食安全
——看我市种业企业如何创新育种
■ 本报记者 李泽丰 本报通讯员 李金印
眼下,小麦进入返青期,3月7日,在位于莘县的山东鑫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试验田里,工作人员正在检查新品种“鑫麦807”的长势情况。“苗情非常不错,根系比较发达,土地当中的营养物质利用得比较好,茎也很粗,分蘖基本在3个或者3个以上,为今年小麦的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技术人员张庆洲看着眼前的小麦地,信心满满地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市不断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壮大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让更多良种走向沃野,加快助推种业振兴,从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鑫丰种业是国家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30个。其中,国审玉米新品种13个,国审小麦新品种3个,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育种材料10000余份。但在之前,如何拥有高质量的自主研发品种却是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该公司副总经理韩宗杰告诉记者,企业发展之初自主品种少,种质资源匮乏,缺少市场主导品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品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种业科技创新是实现种业振兴的关键所在。通过外聘专家、内强素质,鑫丰种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先后建设了645亩科研育种试验示范基地、4个育种站和59个生态测试站,引进100余台(套)科研育种设备,目前在莘县建有小麦良繁基地10万亩,新引进的智能化种子加工流水线及全过程种子检验仪器设备,日可加工种子1000余吨。
“在玉米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研究上,通过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的有效结合,加快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形成了从系谱到品种产业化的全方位研发体系。在种子繁育体系方面,主要利用三圃制制种法保障种子纯度,为种子质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该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张玉介绍。
目前,莘县已拥有院士工作站2处、农业产业研究院3处,小麦制种基地年制种面积20万亩,年生产小麦良种8000万公斤。依托莘县小麦玉米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累计筛选推广小麦新品种20个、玉米新品种40个,累计推广面积170万亩。
莘县农业农村局种业服务中心主任郝宽亮告诉记者,他们将继续围绕打造种业优势产业,实施好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项目,争取有关科技计划和专项以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定向培养种业人才,促进种业创新人才的双向流动,实现种业产业提质增效,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