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米蒿香
■ 齐守强
虽已立春一月有余,却感觉春天姗姗来迟。年后的大雪,持续的低温天气,让麦苗都推迟了返青,仿佛也惧怕这倒春寒。农人耳熟能详的俗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现在都过了九九,才感知到浅浅的春意。
记得小时候,早春二三月,麦田里会长出野菜。我跟着母亲拿个小铲刀、方便袋,穿梭在浓绿的麦苗之间,找寻一棵棵肥嫩的野菜。既给麦田除草,又能满足口腹之欲,可谓一箭双雕。随着农药的兴起,地里野菜少了,粮食产量高了,却丢失了早春尝鲜的乐趣。
上周六去岳母家,一进屋,看到地上摆着一堆野菜,仔细一看是米蒿。米蒿也叫麦蒿,学名播娘蒿,是麦田里的恶草,可食用可入药,是一道餐桌上不可多得的早春美食。俗话说,早春米蒿肥,赶早不赶晚。米蒿是田野间最早知春的草本植物,生长迅速,要趁着鲜嫩及时采摘食用。正月里,积雪还未完全融化,麦苗在睡与醒之间徘徊,早早醒来的米蒿芽苗,伸着纤细的懒腰,打着哈欠,吮吸着早春新鲜的气息。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苏东坡的“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这早春时节,品尝着山野间嫩绿的蓼芽蒿笋,是何等的悠哉闲逸。人间真正有滋味的是清淡的欢愉,无拘无束的心境。
得益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今已经不像我们小时候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冬暖式大棚的兴起,让我们在冰封的寒冬腊月,一样可以吃到各季的蔬菜。但总感觉大棚里种植的蔬菜,不如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好吃。其实不仅仅是口感上的差异,还因为它失去了自由的灵魂。
世间万物均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要看站在什么角度去看。米蒿的生长直接影响小麦的出苗率。尤其是冬灌后,足够的湿度给它提供了快速生长的条件,从而造成小麦生长缓慢导致减产,自然就要被农民除之而后快。但作为早春清新美味的野菜,在这万物复苏的时节,当属上等的美味佳肴了。
言归正传,爱人带回了一大兜米蒿,洗净调好味,拌上面粉,上笼蒸制四五分钟,一盘翠绿且肥美的粉蒸米蒿便端上餐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小撮,蘸上醋汁蒜泥,入口清香微苦,夹带着蒜香,酸辣开胃,堪称春天第一鲜。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烹饪方法,比如凉拌、清炒、做汤、包饺子,每种做法都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天气逐渐回暖,田野乡间会生长出更多鲜美野菜。让我们一起去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享受东坡先生淡然处世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