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外贸发展形势?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七
■ 新华社记者
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三驾马车”之一。自去年中国外贸增速放缓以来,一些外媒炒作“中国外贸寒冬来了” “中国出口订单转移”,以此唱衰中国经济。
当前中国外贸企业发展情况究竟如何?怎样看待中国外贸形势?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代表委员和业内人士,探讨上述问题,回应外界关切。
中国外贸发展形势如何?
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以人民币计,今年前2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增速重回两位数达10.3%;以美元计,进出口同比增长5.5%,其中出口增长7.1%。
放在当前全球贸易大环境来看,中国外贸企业取得的每一笔订单都极为不易。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说,今年我国外贸面临的形势总体还十分严峻。
一方面,多个国际组织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仍将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外需下滑的压力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世贸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3.3%,地缘冲突、全球“超级大选年”等也将对全球贸易产生外溢影响,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中国外贸发展压力确实不小,但企业顶压前行、以变应变、抢抓机遇的决心更大。
王文涛说,中国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创新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出口商品正向价值链上游攀升,进口市场机遇也在扩大,展现较强韧性。
“订单转移”“产业外迁”怎么看?
“订单转移”往往伴随“产业外迁”。多重压力之下,外媒频频炒作“订单转移”,该如何看待?
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委员表示,“订单转移”有多种情况,有的是企业基于全球竞争形势和产业格局变化进行的主动转移,符合市场规律;有的是受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包括个别国家干扰等导致的被动订单转移。
真正引发外界担忧的是部分企业被迫出海建厂的现象。
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新材料研发、制造、销售,董事长唐安斌代表对此感受颇深。
“公司薄膜类产品出口美国面临被征收特别关税25%、反倾销税接近70%,聚酯薄膜产品出口韩国面临被征收高额关税37%的情况,市场拓展存在一定困难。”唐安斌代表说。
为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等不利影响,这家公司布局海外市场销售以及制造基地,前2个月出口销量同比增长35%,但竞争压力仍然较大。
事实上,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大势所趋。
数据显示,有进有出、稳中有进才是中国外贸的主流——
从产品看,2023年,中国出口中间品占我国出口总值的47.3%。
从区域看,今年前2个月,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出口均保持增长,分别增长9.2%、1.6%、8.1%;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3.5%。
尽管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持续重构,但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依然稳固:中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左右,中间品进出口占比达61.1%,展现较强韧性。
稳住外贸大盘该如何发力?
内外贸“两条腿”走路、加强品牌创新培育,正是当前中国外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积极探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拓展新增长点,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推动外贸质升量稳”部署多项具体举措。
商务部提出将建设中间品贸易数字化服务平台,举办中间品展会;促进跨境电商出口,加强政策赋能,持续完善通关、税收、外汇等政策,提升监管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据数字化;支持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贸易。
——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完善区域分工协作。
宁夏加大力度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李郁华代表说,将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积极引进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经营主体开展进出口业务。
广东湛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工业园区。湛江市市长曾进泽代表说,将针对越南等东盟国家电子信息、电机设备、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上游原材料和高品质产品,积极完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构筑互联互通大门户。
海拔4700多米的里孜口岸,去年11月13日开通运行,成为西藏第四个正式通关的陆路口岸,也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口岸。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水平越来越高,支撑中国外贸重塑新优势。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我们是有信心、有底气的!”这是许多代表委员和会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的一致观点和鲜明态度。
(记者 谢希瑶 邹多为 岳德亮 吴涛 熊丰 史竞男)
据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