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引资态势和未来前景?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八
■ 新华社记者 潘洁 刘羽佳 段续
近段时间,我国吸收外资有所下降。一些外媒便借此炒作“外资撤离”“中国不可投资”“中国投资环境恶化”,渲染在华投资“风险”,唱衰中国经济。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引资态势和未来前景?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代表委员和权威部门相关负责人,并同跨国公司和商协会负责人对话。
“外资撤离中国”?——超万亿元引资规模印证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热土
2023年,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同比下降8%。
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的稳步增长,彰显全球工商界对中国市场未来的信心。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波动,则来自疫情的“疤痕效应”、地缘政治等多重外部因素的冲击。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经济不确定性和利率高企对全球投资造成影响。
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引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的引资“成绩单”可谓来之不易——
引资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2020年中国吸引外资(含金融类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2021年、2022年连续平稳增长。2023年吸引外资仍保持了万亿元规模,处于历史第三高水平。
引资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引资4233.4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3%,较2022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中国投资环境恶化”?——政策发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中国营商环境怎么样,企业最有发言权。
中国贸促会《2023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为4.36分(满分5分),近九成受访企业评价为“满意”及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中国一直在努力。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提出,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
问题从企业中来,政策到企业中去。
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少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带来了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涉外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协同性、可预期性的提案。“我们需要加大‘准营’政策执行力度,让外商不仅‘来得了’,更要‘干得好’。”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说,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解释好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法律的出台背景和执行情况,回应一些海外媒体的不实报道,解除外资企业疑虑。
“中国不可投资”?——跨国公司与中国市场在“双向奔赴”中互利共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
“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同世贸组织发达成员相当水平”“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到31项以下”……中国两会上传递出清晰的信号。
当前,跨国公司正以“提质换挡”的投资拥抱中国市场——
就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夕,跨国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宣布:投资4.75亿美元在华新建小分子药物工厂,上海成为其第五大全球战略中心。
“中国的医疗‘大健康’市场,无疑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GE医疗中国销售额里中国制造的产品占比已经从三年前的30%多提升到现在的80%。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无论当下还是未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独一无二,创新应用场景丰富,高素质人才充沛,全球竞争力显著。中国为全球产业繁荣注入新动能,为跨国企业构建全球竞争优势带来新的机遇。”蒋颖委员说。
据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