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讲好聊城“两河文化”故事
■ 刘珊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聊城生于黄河、兴于运河,是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唯一实质性交汇城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名片;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河代表着农耕文明,运河代表着商业文明,聊城是两河文明交汇的明珠城市,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
推动“两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两河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为新时代开展“两河文化”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遵循。在聊城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凝心聚力推进文旅兴市,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被列为九项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聊城市抢抓机遇,通过加大对“两河文化”深入挖掘、创新发展、业态培育、展示传播,推动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构建“两河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河文化”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和时代使命。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牢“两河文化”的国际传播方向,积极提炼展示“两河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充分体现中国文化观、价值观、发展观。
创新国际传播形式,提升“两河文化”的国际传播精准度。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发挥数字技术优势,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传播“两河文化”。研究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创新内容形式,更好地适应国际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发展变化。全面提升“两河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本文系聊城市羡林学者培育工程支持项目、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聊城市“两河文化”与地方院校外语思政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课题号:NDZD202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