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消费提示——
科学理性消费 规避消费陷阱
本报讯 (记者 邹辉 通讯员 刘佳蕊) 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为“激发消费活力”,旨在全力帮消费者消除后顾之忧,让消费者敢消费。3月14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有效规避消费陷阱和消费风险。
新时代消费升级日益加速,侵权手段花样翻新,令人防不胜防。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直播网购要理性,当前各类电商直播间利用各种红包补贴、优惠满减、定金尾款等吸引消费者购物,五花八门的促销规则让消费者晕头转向,伴随着不少虚假红包或客服骗局、退款骗局、中奖骗局和信用额度骗局等,消费者购物时应看清促销规则,慎点不明链接,小心消费陷阱。
扫码消费要留心。扫码点餐已成为餐饮场所的普遍现象,消费者用手机扫描有关二维码就可以自助点餐,但是有的商家往往要求消费者关注特定公众号才可点餐,并借此机会收集消费者的手机号、姓名、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以便日后进行精准营销,这严重影响到个人的信息安全。消费者要警惕“消费便利”变成“消费烦恼”,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食品安全要牢记。消费者选购食品在考虑价格的同时,更要重视安全和品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超市、市场和网络平台,不采购“三无产品”、过期产品及街头无证摊贩加工制作的熟食等食品,网购生鲜食品应及时收货查验,尽量不选择网络渠道购买凉菜、生食品类、冷加工糕点等易变质腐坏的食品。
预付式消费套路多。预付式消费以享受不同程度的打折优惠吸引消费者,这种先付款后消费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消费者付款后一旦发生纠纷,消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一定要谨慎选择商家,理性办卡,要与商家签订书面合同,索取发票或合同等消费凭证,保留维权证据。
网络传销碰不得。新兴的网络传销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特定网站网页或社交平台发布传销信息,往往打着电子商务、免费获利、消费返还、网上创业、投资理财等幌子诱导消费者上钩,过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陷入网络传销圈套。
消费维权要及时。无论消费者选择何种形式的消费,都应注意保留购物发票、小票、聊天记录以及订单、网络付款截图等有效购物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先行与经营者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应及时拨打12345、12315热线或登录全国12315平台网站、小程序、微信公众号进行消费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