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资料看明代临清文教兴盛表现

■ 朱永亮 郑民德

明代临清文教兴盛,是独特的文化现象。审视这一现象有利于明代临清运河文化研究和遗产保护利用。

临清自古文化昌明,至明代人文积淀更为丰厚,临清本籍与客籍文化名人汇聚。如《明会要》记有方元焕、李本固、邢泰吉等。郭东升、杨兴诚先生引文献简介他们的成就:“李本固有《易编问奇集》;邢泰吉有《四夷疆域风俗》;方元焕长于行草;黄堂书法誉为神授。”韩玉先生言:“来临清做官、定居数千人;嘉靖名臣夏言曾随父亲、临清知州夏鼎在临清居住;卢象升曾督理临清仓务。”因此,在明代史书、方志中,临清又被誉为“材薮”之地,文化厚度可见一斑。

临清运河自然风光与商业城市景观争辉,引来明代诗家注目。王世贞的“河流曲曲转……扬帆忽不见”,勾勒出卫河九曲回肠、江船百舸争流的景象。当时临清籍诗人非常多,较有名的有谢榛、张天瑞、阎闳、方元焕等。谢榛写“东西两河归一流,岸拥蒹葭秋复秋”,表现了汶卫二河交汇的美丽秋色;又写“鳌头矶下征帆发,鱼腹书传逝水沉”,描绘了鳌头矶商船千帆竞发的壮丽。往来诗家更是赞叹临清的繁荣:如李东阳的“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沈粲的“两京漕运来诸舶,南国车书会一川”,薛瑄的“临清人家枕闸河,临清贾客何其多”,谢肇淛的“清源城中多大贾,舟车捆载纷如雨”,商业之城的魅力一览无余。

明代临清的人文氛围异常活跃,时人多有论著或专才傍身。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明代临清人的好学之风日益兴盛,因此作家、书法家、刻印家及其出版的作品层出不穷。编纂首部《临清州志》的方元焕非常熟悉古代语言文字并擅长书法,他的字像驰骋疆场的士兵一样饱含自信。阎闳则是印制了《王祯农书》的刻本。秦大夔、柳佐等亦是人中之杰。

从科举来看,明代临清人才济济。李泉、王云先生统计,“明前期(1401年—1500年)临清有举人74名,明中后期(1501年—1600年)有102名,明末清初(1601年—1700年)有63名”。另据笔者测算,临清在明代的举人数约占明清时总数的七成左右。州志称,明代临清仅嘉靖时就有91处科第坊,正德至万历时出现祖孙父子接连成为进士的盛况。据赵丽美先生推算,“明代临清64名进士,占东昌府总数的23.7%”。笔者据此推算,临清州进士数和里数(里是古代户口管理的一级组织,临清当时划分为41里)的比值为1.56,高于山东约0.31的平均值。刘希伟先生比较户数与进士数,“临清的二者比例为62,比德州和济宁都低”。

可见,明代临清文化教育的发达,彰显了文化繁荣与学问之盛。

(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专项一般课题“从文献资料看明代临清文化的兴盛”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YB2023149)

2024-03-1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7135.html 1 从文献资料看明代临清文教兴盛表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