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市推进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对策研究
■ 徐胤
近些年,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充满活力,各种新兴业态崭露头角,文旅市场的“事中事后”执法监管作用更加凸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聊城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历经多次改革,围绕职能转变、提高效能的目标,从队伍建设、管理机制、规范标准等多方面持续改进,积极适应市场监管和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取得一定的成效。
综合执法监管体系的重构历程
从2010年开始,聊城市文化文物、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等领域的职能合并,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负责前述领域的事前审批、事中监管和事后执法职责,其中,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后执法职责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承担。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推进,至2018年底,全市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场所)达1200余家,加强文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19年,聊城文化市场事前审批职能划入行政审批部门,文旅部门保留事中行业监管职能,事后执法职能在市县两级则归属不同主管部门。按照“同城一支队伍”“网格化管理”等改革要求,保留市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受市文旅局主管和委托,按区域划分成立内设文化执法大队承担市辖区文化执法工作;取消市辖区区级文化执法机构;县级文化执法职能划入行政综合执法部门,成立文化执法中队。期间,市县两级文化市场机构历经多次职能整合、规格内设调整、人员增减、完善制度等事宜,探索“网格化”“派驻式”管理,不断构建高效运转模式,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开展。
2023年初,文旅市场执法监管的重点从疫情防控快速向维护市场秩序转变。据统计,2022年末,市辖区网吧数量从80余家缩减至40余家,娱乐场所减至10余家,电影放映机构阶段性停业,线下旅行社近半数转行关停。2023年上半年,文旅市场率先复苏,各类景点展馆、文娱场所、影院的人气明显回升,消费回暖趋势明显。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前预判部署,保障各类重点专项行动有效推进,注重从事后严管向防治结合延伸。
基层文化执法提质增效的路径探索
深化改革以来,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以“一人多岗”“联动协调”“分级分类执法”“全员办案”等举措,持续调整优化队伍运行模式,解决“队伍小、市场大”的难题,运行整体过程可谓“稳中求进,进中有难”。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机构职能调整频繁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执法机构发挥作用、履职尽责的效能。一方面,近些年文化市场监管经营主体翻倍增加,违法违规案件不乏新兴市场业态和涉网违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市文化市场登记备案的经营主体超过2800家,较2018年增长1.3倍。另一方面,全市一线执法队伍规模没有变化,且人员调整较为频繁,文化执法办案经验不够熟练丰富。
基层文化执法监管展望与对策
近期,综合执法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基层执法力量是此轮调整的重要方面,基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需再次优化调整运行机制,提升现代化执法监管能力,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从明确事中事后权限边界、厘清部门之间职责边界入手,细化权责清单,指导解决文化市场事中事后执法监管职能衔接交叉的问题。加强党性和业务能力培养,建设人人能办案的全能型文化执法队伍。加大科技赋能,整合数字化平台资源,助推文化市场领域电子执法取证、电子案卷和监测预警,实现事前事后部门之间、执法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互认,全面提升基层文化市场执法监管质效。
(作者单位:聊城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本文系2023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聊城市推进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对策研究”,课题编号:NDHZ202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