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 书写治水兴聊新篇章
——写在2024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之际
聊城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贾相云
聊城——“江北水城·两河明珠”,代表农耕文明的黄河文化与代表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在这里交汇。聊城以水为魂、因水而兴,虽为“水城”,但水资源短缺,人多水少,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仅199立方米,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破解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难题,保障全市水安全,是新阶段聊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新时代治水事业。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治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来,我们深入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治水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聊城长远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治水大事要事。十年来,聊城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理念,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聚力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制定实施《聊城市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分阶段确定主要节水目标,明确7大节水行动、25项节水措施,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节水激励政策,推动各领域深度节水控水,全市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率达100%,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74。据统计,聊城以全国千分之0.7的水资源,灌溉了全国千分之4的耕地,生产了全国千分之8的粮食、全国千分之12的蔬菜。十年来,聊城深入贯彻“空间均衡”理念,加快构建现代水网格局。聚焦全市“五横六纵”骨干水网,累计投资227亿元,整治境内徒骇河、马颊河、金堤河等市县河道1000公里以上,改善灌溉面积600多万亩,建设平原水库8座,增加蓄水库容8265万立方米,初步建立起了集防洪、灌溉、供水、排涝多功能于一体的水网体系,通过水网工程的科学调度,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聚焦城乡均衡,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将全市201处农村供水工程合并提升为现在的15处,“规模化供水率”“城乡供水一体化率”均达到100%,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十年来,聊城深入践行“系统治理”理念,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牵头抓总作用,落实四级河湖长6600余人,推进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实现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全市累计创建48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400余条美丽幸福河湖,建成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290余平方公里,东阿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水生态持续改善。同时,建设位山黄河公园和二干渠城市公园,创建位山灌区、东昌湖、徒骇河等8处国家、省级水利风景区,河渠两岸呈现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十年来,聊城深入贯彻“两手发力”理念,水治理能力实现整体提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聊城市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办法》《聊城市河道管理办法》立法工作,加强黄河水资源利用和河道管理保护;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印发《聊城市水权交易实施办法(试行)》,完成首例水权交易;积极引入保险参与水利项目建设,助力水利工程建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南水北调配套水库建设、位山灌区沉沙池区生态扶贫开发、农村供水保障等方面,采取“ABO”“PPP”“BOT”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加强政企合作,探索水旱灾害防御物资企业免费代储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实现合作双赢。
十年来,践行思路,硕果累累;十年来,遵循思路,见证伟力。迈入新发展阶段,新老水问题愈发复杂交织,全市水资源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水旱灾害防御仅能达到“准安全”,河道季节性断流引发的水生态问题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引领,谱写聊城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一是遵循“节水优先”根本要求,高效利用水资源。立足于聊城的市情水情,深刻认识节水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在水资源利用上过紧日子的思想,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狠抓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水资源的监督管理,确保年取水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各类用水单位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持续开展违规取用地下水整治,做好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评估工作;提高全市非常规水利用水平,力争达到1亿立方米,提高用水效率,努力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是坚守“空间均衡”重大原则,统筹保障水安全。依托聊城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联通水网,解决聊城的水问题。聚焦供水保障,重点推进位山、彭楼引黄灌区现代化改造,加快冠县大沙河水库等供水工程建设,通过连通、拦蓄工程建设,挖潜雨洪水资源,采取节水、蓄水、调水等措施优化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聚焦防洪减灾,加强金堤河、漳卫河等骨干河道整治,实施赵牛新河、西新河等中小河流治理,推动我市境内徒骇河全线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使沿线7县市区、320万群众真正免受洪涝灾害威胁。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根本方法,保护修复水生态。运用系统思维,促进水网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纵深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保障徒骇河、马颊河、东昌湖等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提升“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城市品质。强化生产建设项目监督,严控人为水土流失,抓好引黄灌区沉沙池、黄河故道风沙区治理,推动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强化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和超采区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全市地下水生态环境。
四是把握“两手发力”创新举措,协同发力水治理。发挥好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作用,同时在水资源配置、水工程建设中发挥市场资本活力的作用。印发《北方缺水城市节水型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发展壮大节水产业;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募、投、建、管一体化方式,参与水利建设运营,深入完善推广“水利+保险”模式,助力工程建设;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用水权制度,健全“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水价机制,因地制宜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政策,形成政府、企业及用水户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在治水工作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