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变”与“新”
■ 本报记者 郝凯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年初,教育部部署开展第三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推荐工作,希望能够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些挑战,为孩子们提供更加均衡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未来教育变在哪?又新在哪?在上述新闻背景中已有所体现。
新的热点
探究式的科学教育
2023年5月29日,《新闻联播》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的报道中,“科技”一词被反复提及。
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发展探究式科学教育方面,东关民族小学走在了前列。“东关民族小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大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成立了专职的思政教师队伍及科技创客团队,将革命传统教育与科技创新融入课堂,既在孩子心中厚植红色基因,又注重培养孩子对科技的兴趣,使学生既有强国之志,又有报国之才。”东关民族小学校长刘国文表示,目前,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共开设了7个大类、11个项目,包括益智动手、3D建模与打印、电脑编程、手机编程、机器人编程与拼装、无人机驾驶与编程、人工智能等20多种科技课程。
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义务教育已经完成了普及任务,中国成为教育大国,但是现在要在全球最高平台上竞争,仅靠堆量是不够的。中国人才需要在世界舞台中站稳,拥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尖端力量。所以,接下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设教育强国。做好科学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提法是“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在大学阶段,提出的要求是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科教融汇”。
扩展一下,就是——
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不是“看实验”“背实验”的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观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的青少年。家长应该突破应试教育的禁锢,着重发掘孩子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改革后的高中阶段难度将提升,目的是要选拔真正的拔尖科技人才,为大学输送,让他们在技术创新中发光发热,在全球舞台上竞争。
大学更为注重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理工类学科将更吃香。
新的着力点
拓宽孩子的思维宽度
小初阶段要均衡优质,意味着不会太难;高中阶段要有探索创新能力,意味着必须有选拔功能,中间这个筛选任务就交给了中考,中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未来中考就会变成知识点不超纲,但是考查知识点背后思维的理解,在灵活应用上做文章。原来大家一直在搞超前学习,小学学初中的知识,初中刷高中的题,但现在的选拔性考试是横向扩展,知识点并没有增多,而是考察孩子有没有思维宽度跟厚度,对知识点理解透不透,有没有理解知识点本身的逻辑、原始的概念,能不能做到活学活用。
目前,我市一些初中的期中、期末考试,已经出现了大量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题,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针对新的教育形势,聊城文轩教育集团深入贯彻‘双减’政策,树立科学命题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各年级教学案命制和期中、期末试题的命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聊城市文轩中学党总支委员、副校长马勇表示,在重视基础性的前提下,学校强调情景化和开放性,注重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及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结合学科内容,体现书本与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利用开放性、探究性题目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创新实践等能力。
近年来,中考和高考逐渐扭转题海战术式的机械“刷题”,从关注“解题能力”到重视“解决问题能力”,强调在现实情境中解决社会、生活、学科中的真实问题。
了解这个方向,就能理解为什么大学已经把人才录取、筛选下探到了初中。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9所中学获得了开设丘成桐少年班的授权。
新的考验
家长更应提前做好教育规划
未来的小学教育会成为家长培养孩子的第一道门槛。表面上看,学习强度和难度会下降,因为孩子年纪尚小,小学的成绩并不具备筛选性质,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划的养成。以往搞题海战术,超前学习,并不意味着孩子在今后的求学之路上能顺利挤过那条“独木桥”,家长更应该提前做好教育规划,关注孩子更本质的学习能力。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是比知识更加本质的能力,是学习所有学科知识的底层能力。”知识是零散的点,逻辑思维就是把知识连成了线,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早早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建立优势。
“有的同学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本质原因或许是知识并没有真正进入大脑,要着重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学习的‘通行证’,数学教育尤其体现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是童子功,可以利用扑克牌‘快算24’‘公文数学’等方法,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为逻辑思维打下坚实基础。”阳谷县学生家长崔正学给出了自己的教育建议。2023年,他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
家长应放下手机,在陪伴孩子时,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孩子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