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队伍协同育人机制完善路径探索

■ 贾真 马艳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近年来,“三全育人”理念的强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坐标与理论支撑。针对如何加强思政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协同合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实践这个重要课题,笔者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路径进行了探索。

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构建“生态共治”教育主体协同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必须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发挥各个子系统合力育人的作用,避免“各自为战”。当“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提出后,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念已经引起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视,但系统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还有待完善。作为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队伍,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当达成共识,引导其他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中,形成育人合力,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加强两支队伍的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取得“1+1>2”的合力育人实效,必须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将两支队伍纳入同一机制进行管理、考核评价,明确两者的权责义务。

深化平台共建机制,构建“常态共建”教育过程协同机制。深化育人平台共建共享,是形成育人合力、增强育人实效的重要渠道。一是实现课堂教学共建。开展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备一堂课、共研一专题、共上一门课活动,集合思政课教学各方因素,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二是推动实践教育共建。建立两者联动合作机制,将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日常教育之中,在开展活动、组织实践中提升教学效能。三是力促网络教学共建。充分运用微信、学习通、慕课等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四是引导课题研究共建。鼓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就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理论与实践的联合项目研究,提升项目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科研育人。

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动态共享”教育资源协同机制。思政课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单纯的理论说教难以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可以构建一套长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使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通过共有或共用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比如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共享,实现资源整合和有效流动,实现双方共享共赢。例如,鼓励思政课教师发挥其专业优势,同辅导员一道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等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

总之,“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队伍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引入校外各方力量,引导校内各部门齐抓共管,引用课程、文化、实践、网络等教育载体,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角度,打造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全领域、全覆盖的局面,形成立体、全面、多维、整体、系统的育人体系,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高校育人共同体,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3年聊城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专项,课题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YB2023121)

2024-03-2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7591.html 1 高校思政队伍协同育人机制完善路径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