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谷姐的两个“春耕”

汪凤华(右二)正和合作社社员一起直播带货。■ 刘怀宇

■ 本报记者 钟伟

本报通讯员 刘怀宇 山林娜

阳春时节,金堤河畔,晨露未消,阳谷县十五里园镇风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凤华便和工人扎进麦田里浇水、施肥。随着水肥一体化设备阀门开启,水加上配比好的营养液,通过地下管网输送到每一株小麦的根部。望着眼前充满希望的田野,汪凤华一边干农活,一边按下手机视频录制键。

手机变成新农具、流量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数字时代,新农人的“春耕”正在悄然变化。4月16日,汪凤华告诉记者,这个春天,她要忙好线上线下两个“春耕”,为农户集体双增收再加一把力。

自2012年成立合作社以来,汪凤华一手流转土地发展紫小麦、糯玉米等特色种植业,一手做电商销售紫小麦面条、石磨面粉、五谷杂粮等土特产。“我们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注册了‘谷姐’商标。‘谷’既是五谷杂粮的‘谷’,也是阳谷的‘谷’。后来品牌知名度大了,大家都喊我‘谷姐’。”汪凤华笑着说。这几年,“谷姐”的电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年销售额200余万元。

走进汪凤华的线上“春耕”基地,生产车间、直播中心、展销大厅一应俱全。2020年,在当地政府惠农政策扶持下,汪凤华建起了“爱心助农”电商直播平台,培养多名社员成为主播,大大提高了产品销量。

“进行直播时,表情要自然,保持微笑,介绍产品要抓住要点,用最通俗的语言把产品特色推介出去。”记者在汪凤华的直播中心看到,两名刚下播的主播正和团队进行“复盘”。“哪些商品最受欢迎、说哪些关键词才能有更好的带货效果,这些都是‘复盘’的重点。”汪凤华说,今年,针对农户和小商户等群体,他们将继续开展直播电商培训、就业指导,让更多人尝到“流量创收”的甜头,助力家乡农产品“飞”出乡村,销往全国。

相距5公里的印象·十五里电商孵化中心,也为风华合作社的“电商致富之火”添了一把柴。2023年,十五里园镇投资40余万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高标准打造了集产品展示、人才培训、直播带货、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印象·十五里电商孵化中心。紫小麦产品、五谷杂粮、秋月梨、樱桃等充满乡土味道的农产品,已成为该基地直播带货的主打产品。去年,全镇网络零售额突破8000万元。

手里忙着两个“春耕”,心里盼着双份“丰收”。在十五里园镇,像汪凤华这样的电商新农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23年,该镇新增农村电商店铺8家,培育直播带货网红32人,培训农村电商人才500余人,形成了风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玄庄村樱桃种植基地等6家网红打卡地。“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借助印象·十五里电商孵化中心,我们将着力解决产品销售分散、农户单打独斗、‘农业产业+电商’结合度低等现实问题,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十五里园镇党委书记高传振说。

2024-04-1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8887.html 1 谷姐的两个“春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