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非遗之美铸文化之魂
——聊城幼儿师范学校“职教+非遗”特色解读
■ 刘德策 杨颖
4月9日,在聊城市委统战部、市中华职教社、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四部门联合举办的“职教+非遗”集中签约授牌仪式上,聊城幼儿师范学校获“聊城市非遗传承教育基地”授牌。
近年来,聊城幼儿师范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走出了“职教+非遗”的发展新路子,推动非遗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学校以非遗技艺传习为切入点、以非遗融入专业为突破点、以非遗传承团队建设为创新点,先后引进东昌府木版年画、冠县柳林花鼓、临清龙灯、金氏古筝、临清驾鼓等9个非遗项目,用非遗中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美育元素、工匠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建有1个省级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学生话剧团入选山东省高水平艺术团。
传承教学有规划,口传身授有指导
学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与实践工作,依托文化艺术类专业背景,将非遗传承融入专业内涵建设,将非遗教学融合到音体美等学科教学和课题研究,将非遗项目纳入重要学习展示活动,持续推动非遗传承与专业育人有机结合、互促共生。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学校先后聘请栾喜魁、徐秀贞等14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到校任教,为师生亲授非遗文化及传统技艺。同时,通过传帮带、师徒结对等形式培养在校非遗传承人。目前,学校已组成45人的非遗传承团队,创新、融合、开发相关非遗课程,形成了非遗技艺与技能技术并轨的“多方共育、多阶培养”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既有实操工艺技术,又有文化创新理念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专业化人才。
因地施教有妙招,成果展示有平台
学校立足实际,充分挖掘、整理、引进两河文化,依托省级名师工作室、省级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平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省级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示范校等建设项目,逐步将非遗文化、工艺、技法和资源融入文创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让非遗研究成果在专业课程中“落地”。同步开设东昌府木版年画等9门线下非遗特色课程和《云赏非遗》1门线上选修课程,立项、结项9个省市级非遗课题,出版1部专著,编写4部校本教材,实现课堂、课题、课程三课联动。
学校结合学生专业与兴趣爱好,先后成立师生木版年画工坊、临清驾鼓等传承团队,依托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教育博览会、文化旅游节等校内外展示平台,开展非遗文化体验、传统技艺学习、艺术作品创新、展演推广等活动,让非遗传承教育在校内“活”起来,在校外“火”起来。
师生作品先后亮相全国职业教育博览会、山东省全环境立德树人主题展演、山东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聊城市文化和旅游节、聊城市运动会开幕式展演等,学生文创作品《最美聊城》登上济郑高铁首趟班列。学校与临清宛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进一步推动非遗创新性、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