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领风帆劲
——开发区以融入式党建赋能基层治理
■ 刘亚杰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顶梁柱,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坚强堡垒。近年来,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党建引领,紧扣主责主业,在基层组织建设领域积极探索融入式党建新模式,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度全省开发区考核中,该区位列一等等次,两年内实现由三等到一等的跨越,组织保障作用日益凸显,各项工作全面起势。
力量融入一线 筑牢战斗堡垒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必须坚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去年以来,开发区以创新实施“双联共促”行动为载体,把力量融入一线,不断增强党在“两企三新”领域的组织力、凝聚力、号召力。
坚持园区“大党建”理念、“一盘棋”思想,开发区把严密组织体系作为根本路径,建立健全党工委领导下的四级工作体系,推动“两个覆盖”从有形向有效转变。把建强“企业出资人、党组织书记、党建指导员”三支队伍作为赋能非公企业党建的关键因素,不断凝聚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开展“百千万提升工程”,先后培树市级示范点5个、区级示范点18个,孵化了乖宝“活力党建”、山工“烛光行”、宇之通“支部建在项目上”等党建品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此外,该区大力倡树“办实事,办管用的事”工作理念,高起点部署“双联共促”行动,优选218名机关党员干部,组成17个党建指导团,驻点帮包162家重点企业、项目,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探索楼宇商圈党建,创新成立楼委会,吸引鲁衡律所、恒丰银行、星海物业等核心企业加入,实现楼事楼议、楼事楼管。
服务融入社区 激发治理活力
千头万绪的事,归根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5月9日上午,在开发区东城街道英伦花园小区东区,新老物业的顺利交接,让小区居民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长期以来,该小区因为物业服务质量满足不了业主需求引起大家的强烈不满。”东城街道单光屯社区党委书记陈长胜向记者介绍,为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满足群众需求,在社区牵头组织下,多次召开由社区工作人员、街道乡村规划办公室及区建设管理部工作人员、小区党支部党员、业委会成员、物业工作人员等参加的恳谈会,成功引入一家新物业公司。如今,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也让业主们幸福感大大增强。
有效为居民解决“疑难杂症”,是单光屯社区积极探索“3+2”矛盾化解机制的现实体现。“‘3’即召开‘三方联席’会议,由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共同参与解决问题。‘2’即流动议事厅和居民议事厅,流动议事厅就是通过走出去,在居民家中或小区各个角落来解决居民的小事;居民议事厅就是通过请进来,把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请到我们社区来解决小区的大事。”陈长胜告诉记者,聚焦身边“小”事,用情办好“暖”事,他们创建“单(善)小暖心”党建服务品牌,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强基固本的目的,在于推动解决要事难事。近年来,开发区深入开展“一社一品”专项行动,打造了立体化城市党建工作新格局,有效激发了社区治理活力。
“我们一方面推动小区党支部实体化运转,有效消除组织覆盖‘空白点’。另一方面全域推进‘红色物业’建设,辖区23个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开发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聚焦群众需求,组建了专业化、帮办制、志愿类和自治型四支队伍,“零距离”解决居民难题,擦亮了城市基层治理新名片,建设幸福家园。
组织融入链条 赋能产业发展
去年5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到中通客车“上门提车”成为网络热点。当时,中通客车一次性出口吉尔吉斯斯坦1000辆清洁能源客车大单,创下了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客车出口新纪录。
产业链发展到哪里,党建就要跟进到哪里。近年来,开发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龙头带动+全链协同”的产业链发展路径,真正把支部在链上建强,更好赋能产业发展。
聚焦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开发区有效整合属地、部门、行业、链上企业,构建了“1+N+X+Y”产业链组织体系(1为开发区两新工委、N为成型重点产业链综合党委、X为相关职能部门党组织、Y为链上企业)。探索“红链赋能·经诚助企”工作路径,结合产业现状,在黑色金属、高端装备制造、生物食品医药3个重点产业链建立了综合党委,实现了重点产业链上党组织全覆盖。去年,在产业链综合党委协调保障下,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亲自上门,订购中通客车1000台,后续又“亲自代言”向蒙古国推介,帮助中通拿下了750台出口大单。
为充分回应企业关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发区还依托产业链综合党委,全面实施“五链”行动,加快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同时,积极探索“A+B”(A指活动载体,B指企业诉求)特色共建活动,推动资金、土地、信息等关键要素在链上充分流动,助力链上企业共享平台、共谋发展。2023年,在产业链综合党委推动下,该区成功举办了首届政银企对接会,深入推进“腾笼换鸟”,以二次招商方式盘活新华联、通洋氢能、时风装备等低效用地1157.8亩,有效提升全区发展质效。举办中国无缝钢管产业链大会,向800余名全国企业代表推介开发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再创辉煌。
资源融入新村 推动乡村振兴
5月10日,北城街道常楼新村成排的温室大棚内,一个个西瓜长势喜人。“2023年我们新村村集体收入达到了35.27万元。经过多年培育,‘共融 共资 共富’的‘常楼模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法宝。”常楼新村党总支副书记陈道澳介绍。
“有了坚强的组织后盾、有力的服务保障、良好的治理环境,产业发展就有了基础和条件。”近年来,常楼新村试点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将资源变资本,村民变股民,合作社将部分土地整体打包流转,剩余土地发展特色种植,村集体和村民按比例分红。2022年村民分红65万余元,2023年分红100万元。
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服务联抓、治理联动,近年来开发区通过健全组织体系、优化干部结构、细化责任链条,理顺了新村工作机制;通过建设“头雁、归雁、雏雁、群雁”四支队伍,培育了骨干力量;以新村为单位,规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建立工作例会制度,规范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规范落实“三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治理效能。
为建强活动阵地,确保门敞开、人常在、事能办,开发区积极用好第一书记及工作队、新村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力量,丰富服务载体,聚焦“一老一小”、特殊困难群体等,建立三张清单,优化服务内容。基层党建助力文明之花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