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博物馆热”背后的文化担当

5月11日,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游客正在游览展馆。该馆将成为我市首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田柏林

长沙博物馆里,金乡县主墓出土的唐代文物“花冠男装女立俑”。 ■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 侯莎莎

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这份情源自游客对“有看头”博物馆的期待和求知欲热情。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博物馆是培养好奇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中枢,这一主题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从艺术、历史到科学技术……观众在讲解员的引导中深入理解展品承载的知识、思想与情感内涵,人们彼此邂逅、建立社交、分享故事。今天,我们来说说博物馆。

博物馆有多热?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线下,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等热门场馆一票难求;线上,小而美的博物馆、国宝探秘等话题热度不减。人们怀揣见证伟大的初衷涌向博物馆,解锁博物馆的新玩法。总体而言,新一波“博物馆热”呈现三个特点。

多重体验。博物馆是休闲和学习交汇的地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和博物馆内的不同展览,能带给人们认知、内省、社交等多重体验。

刚刚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融合数字科技、文物展示、微缩景观、展板图片等手段,全方位、跨时空、立体化讲述和展示了大运河的古往今来、历史变迁、水工科技、人文风情等,为游客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前段时间,“带着课本国博追星”短视频火爆各平台。游客将历史课本上的文物与国博所见一一印证,重塑对文物的认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深度学习。文物是知识的载体,人们不只关注收藏物精美的外壳,还将注意力转向物质深处的精神内涵。为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不少博物馆推出文物小游戏、博物馆公开课、文物视听节目等新型文化产品。

4月28日,江苏盐城市博物馆《鲁迅的艺术世界——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开展,开展当天专门举办公开课,由专家带领观众探索鲁迅的精神世界。三联中读App推出《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述100件文物里的中国史,“圈粉”无数。

破圈传播。数字博物馆建设打破了博物馆仅局限于地理空间的传播限制,拓展了博物馆的受众群体。“五一”假期,无锡博物院“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以科技诠释三星堆文化,打造体感互动、声光影交互的看展体验。一些博物馆推出库房开放日直播活动,邀观众探访博物馆的“藏宝地”。人们还将博物馆游玩体验写成攻略,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与网友互动交流、分享感受。

博物馆还是美学、创意、文创产品等的策源地,频频在网络端口掀起话题讨论。2023年夏天,文物版“宝贝在干嘛”短视频爆火,各大博物馆花式整活,为博物馆宝贝上分,催生一场由文化“盛宴”引起的群体狂欢。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五一”假期前3天,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和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接待游客近4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人们为何频频将目光投向博物馆?其背后有多种要素推动。

个人求知动机。“反身性”是指人们为了应对当前和未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吸收知识和信息,重构自己的行为模式。作为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进入博物馆探究、学习,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观展中,个人的自我认识被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所强化、修改、扩展,从而增加了个人对艺术、历史、科学和环境的理解,形塑了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沉浸式参观情境。博物馆提供了一种沉浸式打卡的交互式学习空间,让人们远离日常喧嚣,去发现、探索科学、历史、美学等领域的新知。有人渴望获得内心的平静,也有人期待充满创意的感官体验。而这些,博物馆统统可以给你。长影旧址博物馆,作为展示长春电影制片厂光辉历程的电影博物馆,“五一”假期大上新,美食、变装、打卡、演出……花式宠粉,让人惊喜连连。

营造社会氛围。博物馆是营造全社会文化氛围的重要场所,如果将展览范围扩展到室外,也可以化身citywalk的震撼场景,释放城市吸引力。去年6月,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的“古罗马文明之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与三联韬奋书店开展“交换空间”项目,在北京市三里屯西街40多米沿街立面上呈现“艺术之夜城市漫游”户外展览。展览的系列海报和主题书籍安静地陈列在橱窗中,明亮温暖的灯光透射出来,像一个个向导,指引人们探索书籍与艺术的更多可能。博物馆的创意活动重塑着城市街景,潜移默化中丰富市民的文化体验。“博物馆热”背后还涌动着“文化觉醒”浪潮。“博物馆热”不仅是公众对展品的欣赏,还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内涵的重新认识,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文物常看常新。正因为观众对博物馆饱含期待,博物馆想长久保持吸引力和号召力并非易事。搞好博物馆事业,要不断加大文化产品供给,注重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要针对基本陈列开展拓展式教育及相关配套活动;要评估、收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为游客带来弥足珍贵的观展记忆点。

提供多元体验。在体验经济的影响下,博物馆应营造多感知、沉浸式体验氛围。可加大与艺术团体的合作,将文物故事以舞台剧、音乐剧等形式呈现给观众。湖北省博物馆的音乐舞蹈史诗《编钟乐舞》享有盛誉,它以音乐盛宴的方式带观众观编钟古乐,品荆楚文化。“五一”假期期间,苏州博物馆“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大英博物馆藏亚述文物精品展开展,游客通过观展走进亚述巴尼拔的人生境遇。这一展览聚焦国外故事题材,拓展了游客的认知边界。

深度知识讲解。博物馆作为连接社区与公众的纽带,要常态化开设讲座、工作坊等。比如,有博物馆举办博物馆学校“双师课堂”公开课,开设“博物馆中的生物课”“博物馆中的数学课”“博物馆中的美术课”等,与市民分享多学科知识。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还可以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让观众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文物的魅力。

激发公众创造力。博物馆是历史的守护者,也应成为创造力的源泉,这离不开群众的参与。一些博物馆开展“策展大赛”或“文物展览再设计”等活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贡献智慧。有的建立在线交流平台,鼓励公众分享观点,形成知识共享、文化共融的局面。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唯有创新、用心,才能让展览或服务在众多领域中脱颖而出,带给游客滋润心灵、充实自我的美好体验。

2024-05-1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0501.html 1 “博物馆热”背后的文化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