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节生长 万象“耕”新

——琉璃寺镇农业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 本报记者 邹辉 本报通讯员 赵奕智

眼下,正值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走进高唐县琉璃寺镇的金色琉璃智慧农场,一派农忙景象。绿意盎然的麦田里,智慧灌溉、墒情监测、病虫防治……夏管环节处处彰显着科技范儿。

琉璃寺镇作为农业大镇,聚焦党建引领,聚力现代农业,强化组织、科技、政策赋能,以农业生产托管为切入点,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全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广大种植户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方式,农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奏响了乡村振兴“奋进曲”。

组织赋能

“以地养老”不是梦

“原先忙活一夏天皮肤都会晒伤,现在由专业合作社提供土地托管服务,不下地也能有收益。”5月15日,站在绿油油的麦田旁,看着吐穗的小麦,琉璃寺镇安阜屯村村民刘玉刚满脸喜悦。

刘玉刚之所以能轻松当上“甩手掌柜”,得益于安阜屯村党支部开展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安阜屯村共有835人,耕地1600余亩,由于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只能让留在村中的老人继续耕种土地。但老年人一般都按传统方式种田,且文化水平多数较低,接受科学种田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等往往力不从心。

面对“种地难”“种地贵”问题,安阜屯村党支部成立高唐县众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托管服务公司”的合作模式,有序推广规模化种植。入社村民享受“耕种管收”全环节托管服务,耕地可获得保底收益。

“2023年,亩均收益达1736元,入社村民亩均分红536元。”安阜屯村党支部书记董峰介绍,他们还创新探索“土地养老金”制度,合作社主动让利,60岁以上入社村民每年可额外享受数额不等的“土地分红”,真正实现了“以地养老”。

土地托管模式是土地资源、农机资源、其他服务资源等要素的科学整合。琉璃寺镇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镇60个网格村全部注册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土地1.7万亩,实现村集体增收356万元,有效拓宽了兴村富农路径。

科技赋能

“智慧”种田成时尚

“以前种地都是凭经验,现在种地却是看数据。”5月13日,在琉璃寺镇营坊村高产示范田内,该镇党委副书记姚振岭指着正在收集数据的设备。

跟着姚振岭行走在田间,记者看到,一个由白色栅栏围成的四四方方的区域格外显眼,栅栏内安装着虫情测报灯、土壤墒情监测仪等,尽显“科技范儿”,就是这套令姚振岭引以为傲的农田“四情”监测系统,让当地农民真正从“会种地”转变为“慧”种地。

“农田‘四情’监测系统主要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对灾情、墒情、苗情、虫情进行全天候监测,为智慧种管提供科学数据。”姚振岭介绍,该系统是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可以帮助广大种植户科学管理农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其实,农田“四情”监测系统仅仅是金色琉璃智慧农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琉璃寺镇正在全力打造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可复制推广的智慧农场示范样板。该项目占地700余亩,通过集成应用新一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实现了“科技与装备”的双轮驱动,有效破解了规模化种植人工成本高、收益率偏低的痛点,为守牢粮食安全筑起了科技防线。

政策赋能

“一块田”里增收忙

长期以来,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耕地细碎化现状,越来越不适应农业规模化种植要求。现在,小田并大田,推行“一块田”,成为破解农业集约化经营瓶颈的当务之急。

琉璃寺镇党委书记李元生介绍,近年来,琉璃寺镇坚持“农户自愿、因地制宜、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目标,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抓手,有效盘活零散小块土地,推进土地连片规模化流转、集约化经营,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难题,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利益联结,集体、村民共享“一块田”。在“一块田”推进过程中,琉璃寺镇注重利益联结,确定开展4个网格村5000余亩土地的细碎化整理试点,现已完成3000余亩土地整合,初步实现“小田”变“大田”。其中,苇河新村实现整建制村全环节生产托管,小麦季全部开展深翻深耕作业、使用进口雷肯精播机播种,有效提升作业质量的同时,作业成本大幅下降,生产成本较去年每亩降低295元。

农业规模化种植,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面对生产托管环节,因资金缺乏而导致的启动难、运转难、服务难等难题,琉璃寺镇打通“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新型服务组织”的金融渠道,积极引导农担惠农贷等金融活水流向乡村,为助力农业增产、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

2024-05-17 ——琉璃寺镇农业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0509.html 1 拔节生长 万象“耕”新 /enpproperty-->